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
点击查看
前段时间在门诊碰到一名甘肃来的患者,久居高原,主诉以面部红血丝较多,遇热发红加重就诊,患者因影响美观,要求治疗。
其实这名患者面部属于当地特有的“高原红”,当地人们由于久居高原,气候干燥,紫外线比较强烈,面部会出现的特有的片状或团块状的现象。
高原红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气候环境造成面部皮肤角质层过薄,毛细血管扩张显露于表层,所表现出红血丝的症状。

1.概述
面部红血丝,医学上又称为面部毛细血管扩张,也就是毛细血管壁的弹性降低,脆性增强,血管持续性不均匀的扩张甚至破裂,导致面部皮肤泛红,肉眼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常伴有红色或紫红色斑状、点状、线状或星状等的现象,称为毛细血管扩张症。
形成面部红血丝的原因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2.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
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常有家族史,多并发于某些遗传病,发病原因尚不明。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先天性毛细血管舒缩缺陷,表现血管壁薄,有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及小静脉的壁仅由一层内皮细胞组成,周围也仅由一层无肌肉、无弹性的结缔组织包围,使血管不能收缩。
如:毛细血管性母斑、血管瘤血管角皮炎、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状毛细血管扩张等,均属遗传所致。
3.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
常见的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病因有5种:
1、高原性气候:
西藏、青海高原等地,空气稀薄,皮肤缺氧,导致红细胞数增多,血管代偿性扩张,久而久之,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引起永久性毛细血管扩张。
形成机理:机体由于高原缺氧导致血液粘度增高,临界微血管半径增多,微血流阻力增加,微血流淤滞。红细胞数量增多、聚集增强、硬度增大、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聚集,pH值变化,均影响血液粘度和临界毛细血管半径,明显增加微血流阻力,甚至造成微血管堵塞。
2、激素依赖性毛细血管扩张:
激素类药膏有抗过敏、消炎等作用,但长期使用会影响局部的分解代谢,导致胶原变性,降低毛细血管的弹性,增加毛细血管的脆性,引起局部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和紫癜等。若及时停止使用皮质类固醇软膏和采取适当的治疗,毛细血管扩张有可能恢复。
3、物理因素刺激:
长期在野外工作,遭风吹,紫外线照射、高温、冻疮的刺激使毛细血管的耐受性超过了正常范围,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破裂,造成面部泛红或紫红色。
形成机理:紫外线强烈照射活化了自由基,让肌肤在正常状况下遭受更多自由基的攻击,自由基攻击和破坏毛细血管壁细胞过程中,细胞大量死亡和代谢紊乱,导致毛细血管壁的弹性降低。毛细血管存在于真皮层,完成血液与组织间的气体交换 和物质交换,同时调节血流量,外界温度明显变化时,通过收缩和扩张毛细血管,以控制血流量来调节体温。当温度骤变,超出了它的耐受范围,引起了毛细血管扩张。
4、化学因素刺激:
利用酸碱化学物质进行换肤或使用不恰当的祛斑霜,在短期内达到祛斑美白的效果,但却破坏了皮肤天然屏障,致使局部产生炎症,导致皮肤发生过敏反应,从而使面部变红。
形成机理:在化学、过敏等病理因素损伤组织细胞时,溶酶体膜易破裂,释放出多种水解酶和致炎因子,引起一系列炎性病理变化。水解酶释放可产生细胞自溶,并可损伤其他组织细胞;肽酶的释放可促进缓激肽的生成,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引起疼痛;通透因子的释放可直接迅速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肥大细胞溶解因子(又称组织胺释放因子)的释放能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并通过组织胺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趋化因子的释放能吸引单核细胞向炎症区域移动,造成白细胞聚集浸润。总结这些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均为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升高以及对炎细胞的趋化作用,导致炎性充血和渗出等变化。
5、局部或全身疾病的并发症:
如酒渣鼻,瘢痕疙瘩、放射性皮炎、肝硬化、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肺心病、甲亢、 糖尿病、静脉曲张等均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END
【参考文献】:
1.刘文婷,王海涛,董银卯.面部红血丝形成机理及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 2009,18(3):401-404.
2.孙素姣,何黎.与美容相关的皮肤结构特点[J]. 中国美容医学, 2008, 17(2):305-307.
3.El-Domyati M, Attia S, Saleh F, et al. Intrinsic aging vs. photoaging a comparative histopathological,and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 skin[J]. Exp Dermatol,2002,11 (5) :398-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