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灾区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要关注脆弱人群的营养和健康状况!
10月13日是第31个国际减灾日,今年的主题为“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了《自然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明确要求各级疾控要组建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专家库和现场卫生应急队伍,并在灾后48小时启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风险评估,有条件可绘制灾区风险地图。
《指南》要求,各级疾控机构应根据需要适时制定自然灾害卫生应急预案和计划,并建立自然灾害卫生应急专家库和现场卫生应急队伍。对专家库和应急队伍资料实行信息化管理,及时更新成员的信息资料,并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情况,及时调整专家库和应急队伍。
同时,现场应急处置人员应确保专业结构合理,队伍物资和队员个人携行装备应该按照以满足队伍在灾后极端条件自我保障72小时的标准进行配备。
《指南》还要求,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后,疾控机构应在灾后48小时启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风险评估工作,根据现有资料和既往经验评估出灾区传染病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风险等级,有条件可以绘制灾区风险地图,从而提出指导性的建议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指南》提出“脆弱人群健康”这一概念,指出在灾害发生时,包括儿童、孕产妇、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艾滋病患者和结核病患者等人在内的脆弱群体通常面临独特挑战。
《指南》要求,各级疾控机构应汇同相关卫生专业机构,根据灾区实际情况,尤其是在灾区资源不充足、灾后卫生服务中断的情况下,关注儿童、孕产妇和老人的食品卫生与营养状况,关注慢性病患者、艾滋病患者和结核病患者的药物供给和健康状况。
同时应组织专业人员针对脆弱人群提供定期医学检查和药物供给、计划免疫、心理干预等健康服务。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