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心健康,随时随地听健康
今天是国庆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也是第23个「全国高血压日」。
今年的主题仍然是「18岁以上知晓血压」,为什么要设立这样的口号呢?
2015年的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7.9%,有2.7亿的高血压患者,同时,患病人数还在逐年上升,到今年,我国的高血压人群已经超过了3亿人。
但是,我国的高血压知晓率仅为51.6%,有近一半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在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的人中,得到治疗的人数也不到一半,治疗率仅为45.8%;通过治疗使血压得到有效控制的人仅有16.8%,换算下来,3亿人中,仅有4500万人的高血压病情能得到有效控制。
高血压已经成为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却有一半的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不知道又谈何治疗,又如何做到有效控制呢?
因此,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就提出了18岁以上成年人要定期监测血压,关注血压变化,控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知晓高血压的危害,积极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人人都应该重视的一件事,18岁及以上成年人应该做到以下6件事: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有2种,一个是在医院测量的诊室血压,一个是在家测量的家庭自测血压。
诊室血压:如果满足在未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的结果,满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
家庭血压:在家连续规范测量血压5~7天,平均血压≥135/85mmHg,可以考虑诊断为高血压,此时应该到医院就诊,做进一步的诊断。
很多人认为高血压就是血压高一点,只要不难受,对自己就没有太大的影响,甚至出现了症状,也觉得休息一下,忍一忍就过去了。
殊不知,对高血压的忽视,就像是在战场上轻敌。
的确,血压高一点,看似没什么影响,但高血压本质上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血管疾病,它的可怕之处就是会伴随你一生,不断地侵害身体的组织器官,慢慢地损害身体健康。
说起高血压,很多人不觉得可怕,但如果说到心梗、脑梗,相信大家都知道它们的可怕之处,轻者要在病床上躺几个月,重者就是致残致死。
如果你知道高血压就是引起心梗、脑梗的重要因素,你还会轻视高血压吗?
高血压是引发心脏病、脑卒中、肾病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因心脑血管病导致的死亡占国民总死亡的40%以上,约70%的脑卒中死亡和约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密切相关,是严重影响中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超重或肥胖、高盐饮食、吸烟、长期饮酒、长期精神紧张、体力活动不足的人群是高血压的高危人群。
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测量要求,请大家记住:
18岁及以上成年人应该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
高血压患者应该每天早晚各测量1次,每次测量2~3遍,并记录下每日的血压数据;
血压达标且控制平稳的患者,可以每周测量1次血压。
《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生活方式干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都是合理、有效的治疗,可以降低血压和心血管危险。
高血压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生活方式干预,做好血压的控制,必要时应该联合药物治疗。
健康人群也应该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方法包括:减少钠盐的摄入、合理膳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坚持运动、减轻精神压力等。
治疗高血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遵医嘱!
发现血压升高,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经医生诊断,确诊了高血压,医生会帮我们判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案,如果需要服药控制,也要由医生来挑选适合我们的降压药品种。
作为患者的我们,就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只要接受了正确的治疗,坚持改善生活方式,坚持服药,都能将血压降到目标范围,将血压控制好。
高血压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监测和规范治疗。日常生活中,加强自我健康管理,也有助于血压的控制和病情的稳定。
高血压患者要做到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随访,来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内容参考:
《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高血压日主题宣传活动的通知》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