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某三甲医院一张会议现场照片在网上流传,引发了广泛关注。
照片上的大屏幕PPT显示“大干100天,门诊200万,病床超九成,确保医院门诊量全省第一(全国前十)”。据媒体从该院一位医生处了解得知,网传标语属实,此次会议为该院近日举行的院周会。
不管怎么样,我也得说真话,我看到这个标话是心理觉得不舒服的。
问题是,书写这些标语的人,有没有觉得不舒服?
其次,围观这些标题的医院人员,有没有觉得不舒服?
医院的管理人员,对这些标语,有没有觉得不舒服?
管理医疗的官员,看到这些标题,有没有觉得不舒服?
很可能,答案是否定的!大家看到这些标题,觉得没有什么不良反应,一切都是自然的。问题是,这种心安理得是正常的吗?
面对网络对此议论纷纷。在红星新闻后继的报道里,涉事医院包括某医生到工作人员,都觉得这很正常。“肯定是为了方便病人。医院怎么可能以这个(为契机)敛财呢?病人生病了才来医院,他如果不生病,我们能把他拽过来吗?”
现在的问题在于,医院的感受和社会民众的感受,天壤之别,冰火两重天。
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办医者的医疗标准和社会民众需要的医疗标准,是截然不同的。这才是同样的内容,产生不同心理感受的问题根源。
中国医疗以大为美,瘦身几乎不可能!因为自上而下,中国医疗考核通常有两个标准,一是不能出事。二是规模要大。
落实到个体,考核医生工作业绩也一样,先看经济指标大不大。其次,再看有没有医疗纠纷和投诉。
根本的矛盾在于,这种求大的思维,大就是好的思维,是和公共利益产生根本性冲突的。考核医院和医生围绕着数字和量有硬性要求,那就是过度医疗产生有了肥沃的土壤,小病大治和过度检查,乃至是保护性医疗的出现和产生。这种考核指挥棒,会让医生到病人都要背负上沉重的压力,走错方向。医生是以经济业绩论英雄,病人是求医只上大医院,这是一种残酷的逆淘汰。
好医疗的特征是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用规模大来考核包括医院管理者到医生的工作表现,这是一种政绩错位。
这个标题本身反应出来的问题是,这家医院背负的经济压力奇大,包括管理层到临床医生,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医疗规模经济即使能够产生好效益,也很难得到真正认可。宇宙最大的医院,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是反应了垄断的力量庞大而已。
放眼世界,一家医院会因为床位门诊量全球第一,就可以被评价为世界一流医院吗?当然不是的。
我心目中的好医疗是能够解决那些棘手的疾病,并且公立医院还可以呈现医疗公益性。好医生,能够给民众提供效率医疗和价值医疗。
这些,应该都是和规模无关吧!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