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以上就应该每年测一测血压。
2020年10月8日是第23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18岁以上知晓血压”。
该主题旨在促进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为重点,开展高血压防治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指导群众做好自我血压管理,切实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最新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已达到27.8%,而高血压患者逐渐年轻化也是—个必须重视的现象。高血压发病年龄提前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压力增加有一定关系。
高血压是逐渐发生的,大多数患者说不出明确的时间点。早期高血压可能出现头晕、头痛、心悸、脖子僵硬、失眠、易疲劳等,但这些症状不典型,许多疾病甚至正常人都可能出现,容易被忽略。
所以,卫计委呼吁,18岁及以上成人定期自我监测血压,至少每年测量1次血压,关注血压变化。
一旦发现血压高于正常,需要进行四步评估:
第一步:明确血压有多高,是不是高血压
我们都知道,对于血压水平的评估目前有三种方式:诊室测量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这三种血压评估方式各有特点。
诊室血压由医务人员测量,测量方法会比较标准,测量的数值可靠性较高,但患者血压容易受“白大衣效应”影响,也就是精神紧张,造成血压偏高;
家庭自测血压是患者自行在家里进行血压测量,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白大衣效应”,缺点在于患者需进行血压测量标准训练,不过随着电子血压计的普及,血压测量也较为容易;
动态血压评估是目前血压评估方式中最为可靠的,既可以避免“白大衣效应”,也可以获得夜间血压数据,对于24小时的血压评估均较为精确。
如果年轻人在医院发现血压升高,先不要紧张,可能是受“白大衣效应”影响,因此建议进行家庭血压测量,如果还是偏高,可以进行动态血压评估,明确诊断。
第二步:评估是否存在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心血管病患者往往存在多重危险因素,需要综合干预才能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
抽血检查血脂、血糖、血尿酸等指标,如果存在其他危险因素,一定要积极治疗。
第三步:评估靶器官的相关损害
高血压本身不可怕,但由高血压所带来的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伤却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伤害,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严重负担,因此评估高血压靶器官相关损害也非常重要。
例如,心脏超声检查室壁是否增厚,射血分数是否正常;动脉超声颈动脉及下肢动脉是否有异常;抽血查血肌酐、尿蛋白等肾功能指标是否正常等;头颅MR是否存在脑部病变。
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动脉内膜,再在高血脂等其他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就是冠心病,脑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就是脑血管病,肾动脉和肾小球发生粥样硬化就是肾脏病。所以,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心、脑、肾并发症。
但这个过程是逐渐发生的,发生过程中患者是很难感知到的。当动脉硬化加重,血管管腔大部分堵塞时就会出现冠心病、脑血管病、肾脏病等疾病的症状,等出现症状时再治疗就已经晚了。
第四步:筛查继发性因素
原发性高血压较少40岁前发病,发病越年轻,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越大,常见的继发性原因包括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肾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等。
夜间打鼾严重,需要评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可能;尿蛋白、血肌酐异常常,肾动脉CTA明显狭窄,要考虑肾性高血压;血钾、血肾素醛固酮、血尿皮质醇、血尿儿茶酚胺、甲状腺功能异常,考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性高血压。
生活、药物双重干预
许多患者认为,自己还年轻,身体很好,出现高血压不必着急治疗;或者认为,这么年轻就开始用药治疗,什么时候才能到头呀?所以,年轻人高血压大多不用药。其实,这些认识都是误区。
和老年人相比,年轻人未来的生命更长,对靶器官的伤害时间也更长,所以更应该及早处理。结束评估后,该如何进行干预治疗?
首先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对于年轻患者,建议低盐、低脂、低嘌呤、限糖饮食,而造成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诸多疾病的最重要因素是肥胖,所以要特别强调加强运动、减轻体重。
第二,如果患者有高脂血症、糖尿病,有心脏、肾脏早期损伤,除了生活方式干预外,还需进行药物干预降脂、降糖。
第三,需要强化降压,对于年轻患者,目标血压140/90mmHg是不够的,最好降压至130/80mmHg以下。
如果患者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以在减肥的基础上应用持续正压通气呼吸机治疗,必要时也可以请耳鼻喉科评估行手术治疗。
记住,无论是原发性高血压还是继发性高血压,控制血压是硬道理,只要血压控制达标,一般不会出现并发症。
年轻人也一定注意定期体检,不要因为年轻而忽视身体。建议18岁以上就应该每年测一测血压。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