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药物热越来越常见,怎样诊疗和预防?

2020
10/09

+
分享
评论
达医晓护
A-
A+

 药物热,顾名思义,是指使用药物引起的发热,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

药物热,顾名思义,是指使用药物引起的发热,是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近年来药物热的发生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已经成为儿科急诊急症中较常见的发热原因之一,因此,儿科医生和儿童家长都应该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加强防治药物热的意识和能力。

 


一、什么是儿童药物热?


儿童药物热通常发生在用药后5~10天,少数可发生在用药后数十分钟、数小时、或长达25天以上。药物热的常见热型为弛张热、稽留热或者低热,可伴有全身不适、寒战、头痛、肌肉关节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部分患儿伴有多形性、对称性分布、有痒感的药物性皮疹。及时明确诊断停药后,大多数患儿24小时内病情会有所好转、2~5 d内体温会降至正常。


二、儿童药物热是怎样发生的?


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药物热的诊治更加需要儿科医生和儿童家长在双方互相信任、一切为了儿童健康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方可明确诊断、治愈疾病。由于儿童药物热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和原发病鉴别,常常被误认为是原发病未被控制、加重或者院内感染引起的发热,从而选择增加用药的剂量、种类及疗程继续用药治疗,结果是导致恶性循环,甚至发生多脏器损伤、死亡等不良后果。


其实,发热是机体针对入侵病原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是人体为了保护自己清除异物而进行的免疫反应,就像打仗时攻击敌人的炮火。为了治病使用的药物对于儿童的机体来说都是异物,当机体把进入体内的药物当成入侵的病原体而进行免疫反应时,就发生了药物热。诊疗药物热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及时停药,诊疗药物热的困难是它隐藏在原发病中不期而至。


从理论上来说,药物热是一种过敏反应,任何药物都可以导致药物热。在临床工作中,儿童药物热最常见的是由于静脉输注抗生素引起的,以青霉素类和头孢类抗生素为多见,这类抗生素也是儿科临床诊疗疾病中最常用的。


三、如何诊断儿童药物热?


儿童药物热,常常是伴随着应用药物治疗发热性疾病的过程而发生,那么,怎么区别是原发疾病的发热,还是所用药物引起的发热呢?儿童家长和儿科医生都要时刻注意儿童的发热与用药的关系,用药5天以上仍然发热,或又出现了发热,特别是静脉输注抗生素后5~10的患儿,要注意与药物热的鉴别诊断。如果患儿在用药后,原来的发热症状缓解了,继续用药又出现发热症状,更要高度怀疑药物热。


在诊疗疾病中,如果患儿应用可疑药物5天以上,出现下边这6种情况,要想到药物热的可能:

1.没有明显感染病灶的发热。


2.持续发热,但患儿感染中毒症状不明显,一般情况良好。


3.发热伴有皮疹。


4.过敏体质患儿,既往有食物或药物过敏病史。


5.在应用抗生素的疗程中,病情曾有改善,体温下降或正常后再度上升或热度重现者。


6.输注抗生素之后出现发热,比如日间输液日间发热,夜间体温正常。


四、如何治疗儿童药物热?


药物热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最好的治疗方法是停用一切可疑药物,给予尽可能简单的对症支持治疗,比如多饮水、口服维生素、益生菌抵抗药物的副作用,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一旦怀疑为药物热,在权衡利弊、确保患儿安全的前提下,及时停药观察,如果24小时内发热有所好转、2~5 d内体温会降至正常,即可明确诊断,也达到了治愈的结果。


五、如何预防儿童药物热?


1.预防药物热,简单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不用药、少用药,特别是容易致敏致病的抗生素类药物。


2.在儿科疾病诊疗中,要积极明确病因诊断,严格掌握药物的应用指征,重视抗生素类药物的应用指征和副作用。对于儿童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更应特别注意谨慎用药。


3.在儿科临床诊疗中,注意询问病史,对于既往有药物或食物过敏病史的患儿,更加要严格把握用药指征,注意回避既往过敏的药物。


4.对有用药史且没有其他明确原因的发热,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及时明确诊断、停药治疗。


5.加强科普宣教,提高儿童家长和大众对药物热的认识。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儿科 徐灵敏 主任医师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药物,诊疗,预防,儿科,体温,机体,诊断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