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输液,真的能通血管防病吗
秋季已至,冬天不久将来。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不少中老年朋友们都会通过输液、打药来疏通血管,预防心脑血管意外发作,尤其是那些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人。那么,这种做法到底有没有用呢?
你以为输液能解决这些问题
选择定期输液的人通常认为,滴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有助于疏通堵塞的血管,稀释黏稠的血液,冲刷沉积在血管的胆固醇等。
一般来说,打通堵塞的血管主要指急性脑梗死或心肌梗死发生时,通过溶栓药物、血管支架等,分解那些堵住血管的血凝块、异物等分解,让血管恢复通畅,挽救那些因缺血濒临坏死的组织。
这种疗法对时间有严格限制,通常只在发病后6个小时内才有效果,而且所用的溶栓药效力十分强——非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绝对不能用,否则会造成身体广泛出血;而血栓一旦形成,用再多的活血化瘀药也无济于事。
对于那些处于稳定期的梗死症患者,坏死组织无法重生,存活组织已经有新的供血血管,这个时候用活血化瘀药对改善组织血运也没什么意义。
输液能够改善血液黏稠度,理论上没有错,毕竟输进去的大多是纯水,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血液会被稀释。可是,这些直接进入血液的水分很快会被肾脏排出。而且,影响血液黏稠度的因素很多,水分只是其中之一,还跟血细胞密度、纤维蛋白原数量、饮食结构、运动、机体代谢状况和外界环境等有关,一个人的血稠程度是处于时高时低的变化之中的,如果想增加血液中的水分,直接喝水就行了,何需打点滴输液?
不健康饮食、大量吸烟饮酒、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会使人体脂代谢发生紊乱,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会在血管沉积下来,令动脉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和狭窄,成为心脑血管意外的根源。要清除这些“垃圾”,可行的做法是服用降脂药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并且促进血管“清道夫”——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形成,活血化瘀药物并没有这种作用,冲刷血管壁的说法只是很多人的一厢情愿。
另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才是对血管造成损伤,促进动脉斑块形成、脱落,形成血栓的罪魁祸首,活血化瘀药物无法解决它们,也不会对受损的血管有修复效果。
盲目输液有害的一面
目前,没有医学证据显示半年输液一疗程可预防血栓形成。临床上有些这么做的人不但没有防住血栓,反而被血栓突袭了,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回访发现,原来他们形成了错误观念,认为输液已经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不需要继续服药了,血压、血糖控制差,或不节制饮食、喝水少,最终导致心梗、脑梗。
其实,定期滴注活血化瘀药,或其他抗氧化、抗自由基、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都非老年人“治未病”的良丹。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很复杂,仅危险因素就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肥胖、吸烟、红细胞压积增高等20多种,只有针对性地对付所有存在的危险因素,才能更好地预防心梗、脑梗的发生。
单以高血压来说,它可使血管变窄、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无论是收缩压或舒张压升高,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都会直线上升。收缩压大于150mmHg者,相对危险增加28.8倍;舒张压大于90mmHg者,危险增加19倍;临界高血压者的危险是正常者的8.7倍。所以,控制好血压是预防关键之一。
此外,没有指征的输液还会增加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如出血、过敏、静脉炎、交叉感染、肝肾损害等,甚至导致休克、心衰、肾衰,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所以,除心脑血管病的急性期,能口服治疗的就不输液,能少输液的就尽量少输液。
预防的正确方式
要想真正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是做到以下几点:
了解自己身体状况。每年至少到医疗机构做一次全身检查,特别要了解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重点检查血压、血糖、血脂、眼底、肾功能以及心电图等。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需要服药的,一定要遵医嘱规律服药,并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对于发生心梗和脑梗风险较高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服用他汀和阿司匹林。他汀可以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或防止斑块增长,从而降低发生心梗和脑梗的风险。阿司匹林则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防止血管堵塞,降低约25%脑血栓的发生,是目前预防心脑血管意外最经济实惠的药物。
均衡饮食。可以适当用南瓜、玉米、红薯、土豆等替代纯精米面食品做主食。荤少素多,控盐、减油、少糖,控制体重要靠饮食和运动,不要盲目使用减肥药物。
坚持规律运动。形式不限,最简单的是每天万步走,或每天锻炼半小时以上,太极、慢跑、体操等都可以。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中老年人在锻炼前应先测量血压,并在锻炼前做热身5~10 分钟,不要做太过剧烈、易受伤的运动,天气冷时最好在室内进行,最好在9点以后,有人陪伴。
及时就诊。一旦出现肢体不听使唤、口不能言、嘴角歪斜口水直流,或者头晕、头痛、胸闷、胸痛、心慌等不舒服,或者原来的不舒服突然加重了,一定要马上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