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一名从教30年的老师突然“结巴”,医生在他的大脑血管内精细“排雷”!

2020
10/10

+
分享
评论
福建卫生报
A-
A+

在人体的大脑有一种“瘤”,它并非传统的“肿瘤”,而是脑动脉分叉处的囊性突起,叫做颅内动脉瘤,俗称脑动脉瘤。

在人体的大脑有一种“瘤”,它并非传统的“肿瘤”,而是脑动脉分叉处的囊性突起,叫做颅内动脉瘤,俗称脑动脉瘤。脑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病情发展迅速,十分凶险,会导致中风、昏迷、瘫痪等,甚至危及生命。  


它第一次破裂的死亡率在30%左右,而且更可怕的是它还会第二次、第三次破裂,第二次破裂的病死率为70%~80%,如果发生第三次破裂,死亡率几乎是100%。

 

 
脑中埋了个“不定时炸弹”
黄先   生是一名历史老师,从教已经30年。   他怎么也没想到,曾经口若悬河的自己,突然有一天却会吐字不清,说话断断续续。  
  
9月1日,新冠疫情后的新学期伊始,黄老师怀着满腔热情,准备给许久未见的同学们上课。突然他感觉到一阵眩晕,全身乏力,右边的手脚感觉不听使唤了一般,整个人摇摇欲坠,眼前发黑,直冒虚汗。
  
起初黄老师并没有很在意,只觉得稍作休息就好,又全身心投入教学事业中!但是爱人并不放心,催着他去医院检查。数日后,黄老师把教学工作安排好,来到龙岩市第一医院就诊。
  
根据黄老师的表现,首先接诊的是神经内科的医生,初步诊断为脑梗塞。然而,经过该院系统、完善的检查,一个更不幸的消息传来,黄老师颅内有一个巨大的脑动脉瘤。这个动脉瘤内产生了血栓,栓子脱落,才导致黄老师相应脑功能区的血管堵塞,产生相应症状。

 
患者术前脑动脉造影图像  
这一动脉瘤就像埋在颅内的一个“定时炸弹”,可能说爆就爆,分分钟夺命。更让黄老师惊惶的是,由于瘤子很大,无论是开颅夹闭瘤子还是传统介入支架辅助治疗,均风险大、花费高、复发可能性大,也就是说,动手术,可能花了钱却救不了命。

 

 
精细填补脑血管内的“死亡炸弹”
如果转运至上级医院诊治,路途上极有可能出现动脉瘤破裂的巨大风险。   龙岩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阙双林主任医师和龙岩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祁小龙副主任医师反复研究治疗方案和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应对风险,同时与家属充分沟通后,患者及家属决定在本院行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术。  

9月10日,祁小龙副主任医师领团队,成功为黄老师填塞了脑动脉瘤,堵住动脉瘤的血流,让瘤子变成血凝块,“定时炸弹失了效”。这一手术历时4个多小时,医护们全程穿着30余斤重的铅衣,像精细绣花一样在脑血管里游龙走凤,成就了闽西地区首例介入手术致密填塞的巨大颅动脉瘤治疗病例。
 
 
祁小龙副主任医师为患者完成了DSA介入栓塞  
手术很顺利。术后,黄老师既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前的言语和肢体活动障碍,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患者术后脑动脉造影图像,血管通畅  
术后仅7日,黄老师顺利出院。“我以为自己‘死定’了,没想到祁小龙医生真能救回我的命!”黄老师连声称,历劫重生,感叹医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祁小龙副主任医师与患者亲切握手  
 

什么是脑动脉瘤?  
祁小龙医师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脑中的血管就好比自行车的轮胎,骑自行车时间久了或者质量比较差,轮胎上就会鼓出一个包,很快就会“爆胎”。血管壁变薄之后鼓出小包是最常见的脑动脉瘤,如果不小心预防,也有可能会破裂。
  
还有一种脑血管瘤就像是生了锈的热水管,时间久了变得很薄弱,某一天承受不了压力时,就会突然爆裂。血管也是如此,当血管变得薄弱时,会在某些时刻因为承受不住血压而破裂,血一旦跑到脑子里,就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造成脑子急剧的损害,甚至导致猝死。
 
脑动脉瘤的治疗也像修补轮胎一样,一是从外部将破裂的部分夹住,二是从内部将其填补,前者是开颅夹闭手术,后者是介入栓塞手术。  

 

那么为什么会有动脉瘤呢?
现在医学界有三种学说来解释:
1、先天学说。动脉先天性中层缺陷,通俗点讲就是动脉壁先天发育得不好,它没有发育正常的动脉来得结实。这种常见于小儿和家族性动脉瘤。
 
2、后天学说。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流冲击导致动脉壁的内弹力层破坏,使它承受牵张力的能力下降。继而受血流冲击后膨出形成动脉瘤。

3、综合学说。该学说认为动脉壁发育性中层缺陷、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是发生动脉瘤的三个主要因素。
动脉瘤如何预防?  
据统计,我国成年人脑动脉瘤发病率高达2%~7%,但并非所有的动脉瘤都会出血,出血的脑动脉瘤约为万分之一。也就是说,脑动脉瘤破裂之前,你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不过,会出血的脑动脉瘤并不是完全没有迹象,当出现了一侧眼皮下耷、看东西重影、突然头痛很剧烈时,要及时去医院进行脑动脉瘤的筛查。  
 
脑动脉瘤多发于冬季和春季,高危人群为高龄、女性、有动脉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家族史,高血压、吸烟、酗酒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可通过CTA(CT血管造影)、MRA(磁共振血管成像)进行初步筛查。4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最好每1~2年进行一次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END


 

福建卫生报记者:廖小勇

通讯员:黄焱明

编辑:冰阔落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脑动脉,动脉瘤,动脉壁,血管,结巴,大脑,破裂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