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患者中能活过5年的仅35.9%,意味着每5分钟就有3人在胃癌的折磨中死去。
此前,一名年仅30岁的吃播主播在直播前去世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同时也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据了解,这位沈阳的王先生在直播里狂吃半年,体重从200斤飙升到280斤,在6月23日的直播前突然觉得眼睛疼、胳膊发麻,被120救护车送到医院后开始出现昏迷、意识不清等状况,被确诊为脑干出血,经过一星期抢救后依然离世。
“吃播”热潮开始蔓延,应该是从2014年韩国一位吃播博主在网络意外走红开始,从最初的精致美食路线慢慢发展成大胃比拼。这让人不由地好奇:
➢ “大胃王”的胃真的天生就很大吗?
➢ 像他们这样吃对健康有哪些危害?
➢ 会增加胃癌风险吗?
据了解,大胃王竞赛源自美国,如今比较流行的国家还有加拿大、日本、俄罗斯、泰国、英国等地。但是,大胃王竞赛和大胃王饮食有着明显区别。
大胃王竞赛是一项专业运动,在限定时间内吃掉最多数量或重量的选手即获得大胃王竞赛冠军。参赛选手被称为gustatoryathletes(味觉运动员)。味觉运动员一般要通过多年的训练包括胃部容量扩张、上下颚咬合强度、呼吸控制等,才能成为专业选手。
和普通人相比,专业的大胃王运动员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胃部撑大很多倍来装下大量的食物,再花更多时间消化胃里的食物。专业的大胃王运动员还严格控制体重,且日常饮食结构非常健康。
大胃王竞赛现场
大胃王饮食最常见人群是吃播主播。在直播中,吃播直播往往也展现出惊人的食量,尽管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训练。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胃容量比常人大很多,而是因为胃的弹性天生比较好。事实上人的胃容量基本恒定,而且人与人之间差异并不大。
人体胃壁靠外面一层叫“肌肉层”,由平滑肌构成,具有很强的伸缩性。人在空腹时的胃容量大约有50~100毫升,正常饱餐后达到1200~1600毫升。吃播主播们与正常人的差异在于,他们每次都能吃到2400~3200ml,达到胃伸展的极限。
日本吃播木下在吃过100个寿司后,通过映像检查发现胃部面积比进食前大了66倍
研究发现,长期吃很多食物的人,胃壁肌肉会增厚,蠕动和排空都会加快,食物一边从胃的贲门入、一边从胃的幽门口排出,这也可能是他们能一次食量惊人的原因。简而言之,天下无“大胃”,这些所谓的“大胃王”只是在挑战他们的胃壁弹性、折腾他们的胃壁肌肉。
屏幕那一边,主播们吃得酣畅淋漓;屏幕这一边,“吃瓜群众”们也蠢蠢欲动。殊不知,这样的吃无节制会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等各种慢性病,以及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慢性胃炎、胃穿孔、胃溃疡、胃出血等消化道疾病,让胃癌也悄悄近了一步。
胃癌?这,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胃癌高发国之一。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胃癌诊疗规范》(2018版)数据,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42%。粗略估算,我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有近50万人,几乎每1分钟就有一人被确诊为胃癌。而这些患者中能活过5年的仅35.9%,意味着每5分钟就有3人在胃癌的折磨中死去。
每百万人中因胃癌死亡的人数,颜色越深,人数越多
从全球范围来看,胃癌在东南亚地区最为高发,仅中国、日本、韩国3个国家胃癌发病的总人数就占到了全球的70%。因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胃癌的发生被认为与人种有紧密的关系,黄种人由于基因问题天生就容易发生胃癌。直到一项调查发现,移民到欧美国家的中国人在接受了西方的饮食习惯后,胃癌发病率直线下降。
最终,研究证实,中国胃癌高发并不是因为基因,帮助胃癌迅速扩大版图的正是中国特色地域饮食习惯,中国式的饮食习惯是胃癌发生的“催化剂”。
1. 爱吃盐
含盐量高的腌制食品被认为是其中的关键。食盐的高渗透压会对胃黏膜造成直接损害,出现充血、水肿、溃疡、坏死和出血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同时还能使胃酸分泌减少,导致胃黏膜易受攻击。最关键的是高盐食物含大量硝酸盐,其在胃里被还原菌转化为亚硝酸盐后,与食物中的胺结合成亚硝胺。亚硝胺具有很强的致癌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
2. 爱撸串
《人生一串》是去年最火爆的纪录片之一,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充分显示了中国人对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食物的热爱。但是,研究显示食物经过烧烤或烟熏后,容易产生如3-4苯并芘和环芳烃类物质,这些都是明确的致癌原。很多年轻的胃癌患者,在其过往的饮食中,夜宵烤串曾占据重要地位。
3. 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分布在胃粘膜组织中,成人一旦感染机体无法进行自我自愈。研究发现,在正常胃粘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这一发中,幽门螺旋杆菌起到了加速或催化作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使胃癌发生风险至少增加2倍。中国特有的共餐习惯为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提供了最佳途径。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吃早餐、饮食不规律、用餐速度快、暴饮暴食、吃剩饭剩菜、喜食烫食等习惯都会在患胃癌的风险上增添砝码。
健康饮食,定期体检,让我们远离胃癌。
但是,若不幸得了胃癌,该怎么治?
《胃癌诊疗规范》(2018版)规定,胃癌应当采取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根据肿瘤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结合病人一般状况和器官功能状态,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MDT)模式,有计划、合理地应用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靶向等治疗手段,达到根治或最大幅度地控制肿瘤,延长病人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2018版《胃癌诊疗规范》对胃癌治疗的规定:
1. 早期胃癌且无淋巴结转移证据,可根据肿瘤侵犯深度,考虑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无需辅助放疗或化疗。
2. 局部进展期胃癌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应当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可考虑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或术前先行新辅助化疗,再考虑根治性手术。成功实施根治性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需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决定辅助治疗方案(辅助化疗,必要时考虑辅助化放疗)。
3. 复发/转移性胃癌应当采取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姑息性手术、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局部治疗,同时也应当积极给予止痛、支架置入、营养支持等最佳支持治疗。
在胃癌治疗中,放疗占据重要地位,可以与手术、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等结合,也可以单独治疗。随着现代精确放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TOMO螺旋断层放疗,对于一些患者可以达到与手术媲美的治疗效果,保持器官及功能完好,同时不损伤身体,治疗后恢复得更快,患者生存质量更高。
TOMO放疗介绍
2018版《胃癌诊疗规范》在放疗技术部分,明确说明:IMRT技术包括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技术及螺旋断层调强放疗(TOMO)等,比三维适形放疗(3D-CRT)拥有更好的剂量分布适形性和均匀性,结合靶中靶或靶区内同步加量(SIB)放疗剂量模式,可在不增加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前提下,提高胃肿瘤照射剂量。
“更好的剂量分布适形性和均匀性”,“不增加正常组织受照剂量”,“提升胃肿瘤照射剂量”,意味着治愈率提高,而副反应不增加。TOMO放疗的核心优势正是在于:在保护正常组织器官及功能的前提下,高效杀灭肿瘤,降低转移和复发率,降低放疗副作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