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我国目前疾病类型的“重灾区”
那糖尿病是算位居世界榜首的
根据资料显示:
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达1.14亿!
在这里不得不简单提一下糖尿病
它是伴有多种代谢异常的疾病
所以它会引发许多并发症
如视物模糊;四肢自发性疼痛、麻木;心脑血管病
……
而这些慢性并发症也逐渐成为糖尿病人死亡主因
病魔缠身越久,并发症会越多
危及生命也更近一步
因此
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基本离不开“控糖”
而这些“想当然”的控糖误区
则可能成为病情好转的最大阻碍
接下来给大家科普一些关于控血糖的知识
很多人测血糖,都只是测一下空腹血糖,但实际上,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是糖尿病诊断及病情监测的重要指标,二者可以互补但不能相互替代。
若只查空腹血糖,不仅会遗漏一些处于糖尿病临界值的患者,也就是糖前期患者,也不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相关研究发现,餐后高血糖会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危险,也会加速视网膜病变的发展进程;此外,餐后高血糖还是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除了查空腹血糖,糖尿病高危人群还应主动要求查餐后2小时血糖。
测血糖注意事项
测血糖一般选择前4个手指指肚的两侧,避开中间的位置,指肚和指尖中间位置经常会用到,扎中间容易感染,而且两侧神经分布要少一些,能减少痛觉。
扎出的第一滴血不能采用,避免有误差。
取血完之后用棉签按压住取血位置三分钟。
糖尿病指标: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
糖尿病前期指标:空腹血糖:6.1~6.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11mmol/L。
对于糖前期患者,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有逆转糖尿病的可能;但对于确诊的糖尿病人,即使病情较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血糖降至正常范围,也不能认为糖尿病被治愈。
以目前的医学技术,只能控制糖尿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
而且糖尿病的治疗核心不仅要重视血糖指数,更要预防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肾病等等。
因此,即使血糖达标,仍要定期监测血脂、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视力等指标,并坚持合理的饮食控制、规律的体育运动。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血糖高了的确不好,但是血糖过低也很危险!
当糖友血糖低于3.9mmol/L时,就会出现如饥饿、出汗、手抖、头晕、心悸、眼前发黑等低血糖症状,如果这个时候不及时补充糖,轻者出现头昏眼花、四肢无力;严重时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
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但需注意,根据不同的病情,控糖指数会有差异,应该谨遵医嘱。
糖尿病人一直将“血糖”视为大敌,一经发现血糖升高,恨不得立刻降下来,也因此把血糖降得快与否,作为降糖药好坏的评判标准。
殊不知,血糖降太快,会带来较大的风险:视物模糊、损伤脑细胞、低血糖反应、心肌梗死。
所以,治疗糖尿病一定遵照医嘱,不要随意增减药物或者添加一些疗效不清、剂量不详的偏方等,以免血糖不稳定,甚至发生低血糖等风险。平稳降糖、监测病情、及时调整用药才是正确的。
糖尿病算“富贵病”,因此很多人在确诊后医生都建议要“清淡饮食、多吃粗粮、控制主食”,但在贯彻这一建议时,有些人用力过猛,不吃荤食、不吃主食、顿顿粗粮。
要知道动物性食物中的蛋白质是人体所需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各种氨基酸、维生素等,也非常容易被人体吸收,若是长期吃素,会导致营养不良;
另外,主食是运动、代谢等生命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长期不吃主食,能量供应不足,容易降低人体抵抗力;
虽然膳食纤维对控制血糖有利,但若是顿顿吃,会增加肠胃负担,影响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吸收,不利于胰腺功能的恢复。
因此糖尿病人吃肉应选择鱼类、禽肉类,每天40~70克;每餐主食量最好保持在75~100克,可以根据身高、体重、运动情况调整;要粗细搭配,每天粗粮占主食的比重不要超过1/3。
日本医疗观光株式会社作为一家有责任感的赴日医疗机构,自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在为疫情期间有赴日看病需求的客户提供人道主义支持,多次提供跨国远程问诊连线服务。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