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重在"收"!

2020
09/28

+
分享
评论
桃清堂01
A-
A+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正是养生的好时机,关键就是“收”。

进入秋季后,天气由热转凉,万物凋零,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

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在经历了春季的生发、夏季的长养,已经储存满阳气,为秋冬季积蓄能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此时正是养生的好时机,关键就是“收”。

秋季养生的“收”

收养气血,健康脾胃

在秋季,还要重视脾胃的养生;这样做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为冬季贮存能量。

饮食既不要过多,不要吃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可适当吃一些温性的食物来温补体内耗损的脾胃阳气。

不要急着“贴秋膘”!突然大肉进补,很可能会超过脾胃承受能力,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反而伤身。


收养津液,远离秋燥

秋季气候多变,乍凉乍热,昼夜温差大。中医认为:“秋气通于肺”,肺气为秋季当令主气。

肺是娇脏,喜润恶燥;燥邪一易伤肺,二易耗伤津液,人体呼吸道非常容易被秋燥之气侵扰,常常会有嗓子干哑、咽喉肿痛、咳嗽等症状的发生。

想预防秋燥,就要注意补气生津。首先要多喝水、常喝水;其次要适量多吃养阴生津的食物,梨、藕、银耳、百合等。


收养阳气,适当运动

秋季天气逐渐变凉,阳气开始内收,皮肤腠理开始变得致密。

我们应本着“秋需收于内”的原则,不应剧烈运动,逐步减少运动量。

大量运动的话不但不再会再有益于身体,反而会损耗阳气、增加人体损耗。且不应该大量出汗,秋天本燥,不可再平白流失津液。


秋季的环境变化特别大,早秋热湿,中秋前后燥,晚秋又以凉、寒为主。

天气转凉后,随着气温的逐步降低,呼吸系统问题就会频发;无论是感冒、咳嗽,都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养生,秋季,脾胃,阳气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