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的手术治疗,为何高效?
年过七旬的父母本应享受天伦之乐,却因女儿的“顽疾”让全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小李,女,32岁,自小学习成绩优异,大学期间被保送出国留学,后学成归国,因情感受挫和求职不顺等多项打击,出现情绪低落、沮丧悲观、睡眠时间减少、对任何事都无法提起兴趣、食欲减退等症状,经专科医院诊断为“抑郁症”,口服来士普、帕罗西汀等抗抑郁药物治疗,患病期间患者曾多次出现自杀行为,为此,年仅七旬的父母因生怕女儿还会出现过激行为,终日陪伴在女儿身边,不离不弃。
随着病程的延长,小李的病情有时会从情绪低落、沮丧悲观转变成活力充沛、乐观开朗,但绝大多数都处于抑郁状态。这种情绪的多变和逆转让老两口开始怀疑“抑郁症”的诊断是否正确,为求明确诊断,便多次带着小李全国各地的就诊,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父母,却因女儿的“顽疾”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经过多家医院确诊,原来小李所患的是双相情感障碍,并非抑郁症。因双相情感障碍抑郁期发作与抑郁症的症状相似,这种精神疾病的识别率与诊断率均不高,原因在于其临床表现具有“迷惑性”,常常导致误诊。
自确诊后,一直按照双相情感障碍进行药物治疗,疗效较好,但因药物所致副作用,从体重95斤,飙升至134斤,肝肾功能已出现异常,为此家属私自减少药量来减少药物副作用。谁料因私自减药的小李病情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情绪持续低落、暴躁易激惹,记忆能力下降,对所有事都提不起兴趣,不与人交际接触,充斥沮丧、无望和内疚感,曾数次尝试跳楼、撞墙、割腕等危险行为,并且抗拒服药;虽说药物治疗对小李有效,但是抗拒服药和药物带来的副作用让家属对药物治疗无望。
2017年7月,经病友介绍来到我院寻求吴景文博士团队行第五代脑立体定向手术进一步治疗。
术后,小李神志清楚,情绪稳定,术前悲观低落、沮丧少语、脾气暴躁等精神症状基本消除,能够与同病房的病友和睦相处,主动关心父母。专家查房时,她自述睡眠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对身边事物充满了好奇,承认过去伤害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出院后要好好生活,回报父母多年的不辞辛劳。一周后,在专家的批准下,小李父母办理了出院。
术后保持三年随访,如今小李病情稳定、待人和睦,术前的情绪持续低落、暴躁易激惹,不与人交际接触,充斥沮丧、无望和内疚感已消失,曾多次出现的自杀行为,术后从没出现,家属称:“最怕的就是女儿自杀,手术解决了她自杀问题,现在和正常人一样,真是‘化险为夷’啊”。如今,小李对生活充满幸福感,并成功就职于某外资企业做翻译工作。
双相情感障碍的手术治疗,为何高效?
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不明,因此无法对因治疗,通过正确诊断和治疗,可以控制患者病情、减少复发、避免恶化。通常情况下,不同的药物组合,对早期患者的治疗有效,许多症状可以减轻甚至消除;部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甚至能够回归社会并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但是长期用药,则会出现不同的药物副作用。例如,奥氮平会引起患者嗜睡、口干、头晕和体重增加;利培酮会引起患者困倦、躁动和恶心;阿立哌唑会引起患者恶心、胃部不适、嗜睡和躁动不安等。若患者出现上述无法忍受的药物副作用,或者病情已严重影响其生活者,可考虑行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手术进行治疗。
部分家属认为“外科手术”只能针对一种症状进行调控,不适合双相情感障碍这样多症状的精神疾病,其实不然。双相情感障碍的手术应该归功于“多靶点”理论。其治疗核心是针对情绪、情感调节中枢,即边缘系统而言的。多个经典的精神外科手术靶点-扣带回、内囊前肢和杏仁核,它们是调节情绪、情感环路中最重要的节点。基于精神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递质调控学说、受体功能亢进学说等理论,以及多年的临床实践,外科医生常常选择多个神经核团进行调控,这能有效控制精神症状,从而治疗这类疾病。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