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活力迸发 把旗帜飘扬 ——华西医院44年援非医疗思与行
派遣援助非洲医疗队项目是贯彻落实“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点行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瞄准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医疗资源和人才供给需求,按照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和部署,精心组织策划,持续提供支撑,啃下医疗滞后“硬骨头”,下好服务保障“先手棋”,立足“中非命运共同体”新定位,统筹用好用活“华西技术”和“华西管理”,努力构筑援非医疗工作新格局,打造中非健康卫生行动新高地。截止到2019年底,已累计向莫桑比克、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以下简称“圣普”)等受援国当地医院共派遣22批援外医疗队44名医务人员,使3070.4万受援国居民得到的无偿医疗援助。仅2019年,华西医院援非医疗队接待门诊患者12991人次,开展手术1725例,抢救危重病人161人次,培训医务人才1207人次,填补受援医院技术空白9项,获当地国家电视台和国内等多家媒体报道30余次。
1.厚植技术基因,啃下医疗滞后“硬骨头”
援非医疗队项目开展以来,华西医院大力克服受援国医疗人员、环境和设备等及其简陋缺乏的多重影响因素,以“华西技术”为支点撬动受援国医疗局面,逐步改善公共卫生服务环境,给当地群众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
1.1打通三个点,解决基础薄弱
援非医疗队对标对表临床国际准开展全面自查,针对受援国医院发现的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列出任务清单,建立工作台账,明确攻关人员,在现有基础上,针对医疗服务中存在的“缺”、“差”、“弱”、“乱”等难点问题,全力攻克。
一是打通设施设备的“堵点”。华西医院在派遣援非医疗队同时还帮助受援国改善医疗基础设施,援助建设医疗卫生机构,捐赠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弥补了当地医疗设施的一部分缺口。例如2019年,华西医院向莫桑比克和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捐赠了价值4.8万美元的远程会诊设备,建立了华西医院在非洲第一批两个国家(莫桑比克和圣普)的远程会诊平台,链接上华西医院远程会诊网络(目前中国规模最大),解决当地的疑难杂症和重症,创新了援非医疗模式。
二是打通技术标准的“痛点”。援非医疗队从基础开始,从实情入手,结合当地常见病和疑难病例,为当地医生进行常见病国际诊疗指南的解读和培训,编制操作手册,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推动当地医疗技术走上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道路。
三是打通医务人员的“难点”。华西医院援非医疗队一边缓解了当地医护工作者不足的问题,一边实现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由“供血”向“造血”转变,由“单一式”向“组合拳”转变,通过对口支援、临床教学、学术讲座和远程病例会诊等形式培训受援国当地医师,提高当地医疗人员素质,提升医务水平,为当地留下一批‘不走的医疗队’,为当地民众的健康保驾护航。例如,华西医院承办中国政府支援马普托中心医院普外科的项目,每年10名普外科医生到华西医院培训三个月的腹腔镜微创技术。
1.2亮起三盏灯,激发人才效能
做好援非医疗队项目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为了充分激发人才效能,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华西医院注重做好派遣人员牵引和选拔文章,亮起“三盏灯”,涌现出血管外科等国家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李昂等一批国家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
一是亮起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的“信号灯”。医院出台相应文件政策规定,在职务晋升中,在坚持干部选拔任用标准的前提下,优先考虑援外医疗队队员的使用。
二是亮起福利待遇和表彰奖励的“指示灯”。例如在表彰奖励活动中,对表现优秀的援外医疗队队员,在各类评优评先活动中,优先考虑。
三是亮起保障身心健康和家属的“照明灯”。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对在外执行任务的援外医疗队员进行一对一心理健康指导,形成援外医疗队员心理支持工作组,建立健全对华西医院援外医疗队员的心理健康保健工作机制,定期进行关于其身心状况、工作生活情况等各方面的远程访谈、咨询工作,了解和关心华西医院援外医疗队员的心身健康状况。
1.3立足“三要素”,推动队伍赓续。
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等要素是构建和衡量团队建设的重要指标。为了让这些要素充分而高效整合,华西医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
一是提升领导力。选拔团队队长是派遣医疗队的重中之重,医疗队长必须是业务骨干甚至是四川省乃至全国的著名专家及学术带头人,比如1976年派出的援莫桑比克医疗队第一队队长叶政书同志,曾任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华西医院前身)党总支书记。
二是提高凝聚力。运用远程网络技术,创新中非“三地一会”联合党组织生活形式,建立了华西医院人力资源部党支部与莫桑比克和圣普援非医疗队党支部联合组织生活长效机制,探索学习型、示范型、联合型和服务型援非医疗队党支部建设,提升援非团队凝聚力,激发援非党员干部活力。特别是新冠肺炎全球爆发阶段,多次与援非医疗队联合开展三地一会线上组织生活和疫情防控远程培训,针对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组织管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医务人员和患者管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专题培训,为援莫桑比克医疗队和援圣普医疗队战“疫”注入更强信心、聚合更大力量、提供更多支援。
三是提振战斗力。始终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全部心思向问诊看病聚焦,全部工作向问诊看病使劲。华西医院将“务必派出精英强将”作为选拔队员的指导思想,精准“定人”,确保尽锐出战。按照因地派人、因科派人、人岗相适的原则,要求派出医师应具有全日制硕士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和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历。目前在派出的44名医务工作者中超过三分之一具有高级职称,锻造了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精兵强队。
2.夯实精细管理,下好服务保障“先手棋”
充分激发援非医疗队的活力和效能,必然要求华西医院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实现“远程支援”和“后方供给”。华西医院把服务保障作为“先手棋”来下,坚决“把该提供的物配齐”、“该思虑的事想齐”,使医院从“越位点”退出、把“缺位点”补上、将“错位点”纠正。
2.1在压缩行政审批上做“减法”
援非医疗队项目审批部门多、环节多、历时长,已成为制约项目推进的严重掣肘。为了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华西医院抓住转变职能这个“牛鼻子”,大胆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坚持“能简必简、能放就放”原则。
2.2在扩大服务支援上做“加法”
压缩行政审批后,医院把着力点放在扩大公共服务上。为做好支援服务的“加法”,华西医院在扩大公共服务上。为做好公共服务的“加法”,注重推进制度化保障、搭建便捷式平台、实行专职人员服务三个方面。
2.3在提升援助效能上做“乘法”
促进援助效能提升,华西医院注重放大“三个效应”:一是放大国家援助项目效应。华西医院着力抓好国家拟在非洲开展的援助医疗卫生项目,例如第三批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医疗队队长李昂协助四川省卫计委推进“三年对口医院援建项目”---普外科腹腔镜技术援助项目,为高技术医疗服务贴上中国援助的标签。二是放大医院后方供给服务效应。捐赠了价值4.8万美元的远程会诊设备,建立了华西医院在非洲第一批两个国家(莫桑比克和圣普)的远程会诊平台,链接上华西医院远程会诊网络(目前在中国规模最大),解决当地的疑难杂症和重症,创新了援非医疗模式。三是放大团队自主创新效应。例如团队利用远程问诊平台,创新举办了2019年中国.绵阳麻醉年会使用远程会诊设备和莫桑比克麻醉协会进行第一次远程学术交流,“马普托中心医院-中国医疗队学术交流大会”。
2.4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做“除法”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促进援非医疗队项目必不可少的土壤。华西医院先后发布了优化援非医疗队项目发展环境多项规定、规范关于援非医疗团队检查若干规定等文件,为援非项目撑起“保护伞”。
3.共享健康福祉,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
援助非洲医疗卫生项目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环节,是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点行动。为践行国家战略部署,华西医院援非医疗队立足“中非命运共同体”新定位,以提高当地医疗服务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为导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为增进中非友谊、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推动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3.1打开对接非洲卫生合作的“通道”
仅2019年,华西援非医疗队接待门诊患者12991人次,开展手术1725例,抢救危重病人161人次,培训医务人才1202人次,填补受援医院技术空白9项。其次,援助建立远程会诊服务平台,对接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远程会诊网络(中国规模最大),不出国门就能够享受到华西医院一流的医疗技术服务,大大节约了时间和成本。再次,援非医疗队将相关课件译成葡语,开展远程授课和培训,让更多医护人员能够适时接触到先进的医疗技术。最后,援非医疗队还通过中国或四川省相关项目申请经费资助受援国当地医师到华西医院进修或短期交流访问,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
3.2擦亮中国医疗技术走出去的“名片”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援非医疗队项目已经有44年的历史,形成了援非医疗队、医疗人员培训和远程会诊平台等全方位立体式医疗援助体系,培养了“带不走的医疗队”,为改善当地民众的医疗健康状况,为非洲卫生部门基础设施和人员能力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派遣援非医疗团队项目的方式,让中国人的大爱情怀、中国的医学精神以及中国的医药走进非洲。
3.3拉紧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纽带”
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华西医院秉持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向受援国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携手帮助提高应对能力,战胜疫情,拉紧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纽带”。2020年4月3日,华西医院和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国际远程培训,分别针对疫情防控医疗救治组织管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医务人员和患者管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专题培训。还围绕新型冠状病毒流行期麻醉医生的安全、手术室的生物安全、隔离区的流程图、医务人员在ICU个人防护设备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交流和探讨。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