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医院,我想对你说|李铁:李果珍教授与中国第一台全身CT

2020
09/25

+
分享
评论
北京医院
A-
A+

本文获北京医院建院115周年征文活动一等奖。

 

1972年CT的发明是放射诊断设备的重大突破。发明者因之获得了诺贝尔奖。北京医院在1980年成功地引进、安装、使用了我国第一台全身CT;并在李果珍教授的带领下将CT的应用推向全国。当时我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了引进CT的全过程,今天在医院115年院庆时回忆此事,并飨读者。


不失时机的决策


如果是现在,医院花钱买一台设备多么简单!但那是一个尚未解除封闭的年代,很难了解国外的新技术,也不是有钱就可以买设备的。那时没有网络,手机,要通过长途电话台两次人工呼转才可能接到美国。


CT在70年代问世,开始仅能用于头颅检查,1976年全身CT进入市场,从而大大扩展了CT的应用。第二年年初,在国内医学界几乎无人听说过CT的时候,李果珍主任与脑系科蒋景文主任以两个科室的名义联合向医院打报告申请引进CT。报告中强调了CT在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及在保健工作中的特殊作用。当时国家对于进口大型先进设备的审批极其严格。林钧才院长告诉我们,院里的这份报告需要五位常委一一“划圈”后才能通过,在今天这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在1978年,包括北京医院在内的三家医院被批准引进CT。


选型


第一次CT产品介绍会,是我一生中参加的印象最深刻的技术交流会。当与会者看到与传统X线图像完全不同的横断面图像,它们竟会没有组织重叠,全场一片惊呼之声。当讲解者说X线源依旧是与传统X线设备一样照射人体时,参会者觉得不可思议,以为讲解或翻译有误。会议竟不得不中断。这时李教授用流利的英文与主讲人直接对话,之后明确地告诉大家,讲解无误。至于设备的原理尚需进一步了解。她提出了两条建议:一、要请一个有工程专业背景且外语能力强的翻译才能胜任此类技术交流的翻译工作;二、让与会者中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翻译与厂家座谈,搞清CT的原理再行交流。后来进出口公司请到协和医院的陈教授做工程方面的翻译。而临床诊断方面的难题由李教授直接为大家作翻译。这使得以后的几次交流得以顺畅地继续。从那时候起在与各个厂家的交流中,李教授实际上起到了核心作用。


在选型讨论会上,李教授让每一个参加过交流会的同志充分发表了意见。她强调除了设备性能指标以外,必须考虑到设备的稳定、可靠以及厂家的实力与信誉。她认为这在当时与国外联系渠道还不顺畅时尤为重要。


最后有趣的是,三家医院选择了三个不同厂家的产品。由于北京医院决策正确,使得我院成功地在1980年最先安装并使用了CT,而其它两家医院的设备由于种种原因,比我们晚装了至少半年时间。


国外培训


为了尽快掌握CT的诊断知识并保证设备的运转,1979年夏,根据院方与厂家的合同,医院派了一个由李果珍教授带队的学习小组去美国接受五个月的培训。我院有五人参加:三名医生及两名工程师。李教授他们除了成功地掌握了CT的诊断知识外,更让美国医生了解了中国,中国的医生。在告别会上,美国专家说,没有想到大陆会有这么高水平的医生,他们学习是如此勤奋与刻苦。此行李教授结识了不少美国放射学顶级的专家并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这使中美放射界医生在学术交流上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回国前医生组搜集并拷贝的关于CT诊断的书籍,资料,教学与病历磁带装了满满两个大木箱。这些珍贵资料成为后来在全国传播CT知识极为有用的教材。


我院两个工程师是在工厂培训中心接受CT维修课程培训。经过五个月的努力,终于通过了结业笔试与模拟故障考核,拿到了CT维修的Licence。保证了今后设备的正常运转。


将CT的应用推广到全国


1980年我院CT顺利投入运行。那时全国其他医院对于CT几乎还是完全陌生的。在医院的支持下,放射科连续举办了几期CT诊断培训班。第一、二期的学员都是全国各大医院的放射科主任,不少还是有名的专家。那时放射科医生办公室里几乎昼夜灯火通明,李教授他们为学员讲课;带领大家讨论病历,国外收集来的资料可派上了大用场。随之而来的以李教授为主编的CT诊断学等专著陆续出版,成为放射诊断学的重要教材,这使我院的放射科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CT“搬家”了,她是领导者 


CT安装后三年,因医院扩建,原来CT室需要拆掉,拟将其装到北楼的一层。李教授了解到厂家开出的“移机费”竟要三万美元(当时合约三十万人民币),她对我们说:“咱们干不了他们就漫天要价。”并问“你们(指医学工程科)为什么不能自己搬?”我解释说:移机重装不比日常维修,难度很大。特别是风险太大,万一装不上,外国公司甩手不管了我们怎么办?


几天后,她又问我们调试好的把握有多大?我说大概60%。她给我们鼓劲儿,说从她的观察,我们的工程师不比国外的差。并承诺说,如果我们不能调试好设备,她负责去与公司协调,让他们接着干。最后李教授找了医院领导,她的方案得到了医院的支持。我记得这是几十年来医学工程科完成的最大的任务,医学工程科全科动员,大约用了三周的时间(当时装机也要同样的时间)成功地把全国第一台CT“搬了个家”。经测试性能完全达标。这使国外的工程技术部门也吃了一惊,后来他们的老板和我说,你们自己装,胆子够大的。我告诉他,我们要是装不好了,我们的“老太太”会找你们的“大老板”,让你们接着干。他笑了笑说:“是,她有这个能力做到。”


 

1979年夏北京医院赴美学习小组合影, 前排右二为李果珍教授


结语  


白驹过隙,四十年弹指而去。李果珍教授在六十多岁开始接触、学习CT,她是将CT设备引进国内并把CT诊断学推向全国的领军人物。之后在80年代又为医院引进了国内最早的高场强1.5T 磁共振设备,为国家、医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放射界的优秀人才,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放射界的老祖母”。她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离退休干部处 李铁

本文获北京医院建院115周年征文活动一等奖

监制:李赵城  主编:李晶

编辑制作:宣传处  贺鹏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李果珍,放射科,诊断,CT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