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治疗方法一旦错过 精神病家属将追悔莫及
有数据显示,通过内科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1年内的复发比例高达33.5%,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5年内的复发率超过80%。我们提倡预防大于治疗,我们应当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重度的精神病人来说,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和病程的延长,患者的大脑神经和身体也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比如出现严重的精神衰退,丧失自理能力、认知能力及智力严重退化等,或大量长期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所致脏器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丧失了治疗价值。
虽然精神疾病的治疗首选药物治疗为主,但药物并非万能,也有一部分患者因多种因素干扰所致服药疗效不佳,一经发展为“难治性精神分裂症”。这部分患者我们提倡手术进一步治疗,但手术治疗并非“无所不能”,也不能“拯救一切”。
以下我们例举一则病例作为警示,进行宣教。该患者家属因担心手术安全性,错失治疗最佳时机,令人抱憾。
案例一则
患者许某,男性,57岁。12年前因情感受挫起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敏感多疑、被害妄想、幻听、脾气冲动暴躁、伤人毁物,由于患者不承认患病,拒绝服药,导致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复杂且难治。2016年,家属曾咨询我院打算手术治疗,经检查许某符合手术适应症、无禁忌症,满足手术条件,但因家属惧怕手术风险,迟迟观望,未选择手术治疗,选择出院,出院后我科医生日常叮嘱家属,要足量、足疗程按时服药,定期至专科医院复诊,控制病情,再考虑后续治疗方案。
可家属急于治病,出院后,家属带着患者四处寻找偏方,尝遍各种民间治疗方案,包括迷信的“土方子”等等,因乱用药致许某肾脏出现不可逆的损伤,患上尿毒症。
时隔四年的今天,正处在疫情期间,家属再次将许某带至我院功能神经科,自述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无法进行有效地交流、不注意个人卫生、行为变慢变少、不与人交往接触,家属认为手术治疗是坚强的后盾,可以挽救一切,并向我科专家传达了手术治疗的迫切心情。
功能神经科吴景文主任与各科室医生会诊场景
实则,患者年龄过大,且存在严重的精神和智力衰退,比如生活不能自理、不认识家人、听不懂指令;躯体也存在重大疾病,脏器功能异常,有尿毒症。开展手术治疗存在一定风险,有多项手术禁忌症,无法实施手术治疗。得到否定答案的家属,绝望之情溢于言表,经专家疏导后,家属将许某带回了家,真可谓怀着希望来,带着悔恨走。
作为家属,该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作为家属,一旦患者确诊,帮助患者进行规律、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是关键所在,不要因患者拒绝服药就迁就患者停药,也不要害怕药物副作用损伤身体就私自减少药量,更不要听信民间偏方胡乱用药,这些做法非常危险。
患者一旦出现药物疗效欠佳、病情反复、症状加重、自杀伤人等征兆,家属一定要高度警惕,毫不犹豫地采取有力措施,及时送到医院监护起来,并系统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来帮助患者消除异常精神症状,更好的回归社会。
药物难治,手术巧解难题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难治”并非意味着“无计可施”。对于药物无法控制病情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无疑是一种必需的治疗手段。
功能神经科专家认为,大脑边缘系统中存在情感环路系统,它是脑内与情绪活动最密切相关的结构,一旦情感环路中的神经核团出现信息传递的异常,其患者精神就会出现错乱。大量的神经解剖和电生理学研究证实,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他们具有不同的神经功能。借助立体定向技术和物理方法,将特定电极送至神经病理环路的特定靶点上,使接触部位的神经细胞发生射频消融或抑制,可以控制神经病理冲动的异常传导,从而去除异常精神症状。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功能神经科的“第五代脑立体定向神经调控术”由手术机器人辅助进行手术。术前CT、MRI及DTI等图像融合后,经计算机3D建模,规划手术路径,图中彩色区域为脑中神经束DTI成像,计算机计算最佳手术路径,避开重要神经血管,保证了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一般如胡言乱语、妄想、情绪亢奋、冲动攻击性强、无故伤人毁物、自知力缺失不愿意配合治疗、不愿意服药等症状,术后能得到有效控制。对于药物敏感度较差、大量服用药物的患者,术后药物敏感度明显提高,且用药量仅为术前的1/3,服药量减少后,患者药物副作用也会明显减少。而自知力缺失不愿配合治疗的患者,术后自知力恢复,能自觉配合治疗,积极服用药物。但手术并非人人适合,也存在特定的条件。如下:
手术适应症:
1、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60岁以下;
2、病程超过3年,经心理、药物、电休克等内科治疗后效果不佳,其中足量、足疗程地使用至少3种以上的药物治疗;
3、疾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极高的致残性。
手术禁忌症:
1、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下、60岁以上;
2、症状性精神病、器质性精神病;
3、伴有严重躯体疾病不能耐受手术;
4、严重精神衰退、严重脑萎缩者。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