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2020
09/24

+
分享
评论
西京皮肤张海龙
A-
A+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于面颊、胸背等皮脂溢出区。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于面颊、胸背等皮脂溢出区。该病病程长,易复发,青少年和成人均可患病,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社交。

痤疮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核心环节: 毛囊导管角化异常、微生物定植、炎症反应、脂质和性激素变化及精神心理、遗传因素等。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显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在痤疮的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痤疮患者外周血IGF-1水平升高,痤疮的严重程度与 IGF-1水平相关,青春期后痤疮患者面部皮脂分泌量和血清IGF1水平亦呈正相关。

痤疮与代谢综合征及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临床实践证明, 痤疮常常作为某些系统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 如脂溢-痤疮-多毛-雄激素源性脱发综合征(SAHA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雄激素过多症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黑棘皮病综合征及先天性肾上腺增生等。

PCOS是临床上最常见与胰岛素抵抗和痤疮相关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高雄激素血症、慢性无排卵和多囊卵巢,70%患者具有痤疮表现,19%~37%患者有中到重度痤疮。

因此,对于成年发病或持续到成年的严重痤疮,常规治疗失败,应警惕是否具有潜在的PCOS。

BMI增高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有研究显示痤疮与 2型糖尿病、肥胖和癌症一样,统归于代谢综合征范畴。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与痤疮  

高IGF-1水平促进皮脂腺合成皮脂

近年来研究表明痤疮与高胰岛素血症和IGF-1水平升高密切相关,其变化趋势与痤疮严重程度相一致。IGF-1和胰岛素可通过促进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脂肪合成的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从而刺激皮脂腺分泌皮脂。

SREBP1的过度激活,使皮脂分泌量和皮脂内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 促进痤疮丙酸杆菌定植感染。IGF-1 [CA]19基因多态性已被证明与痤疮发病倾向和严重程度风险呈正相关。

IGF-1促进雄激素分泌

雄激素过量或雄激素增多症可增加皮脂分泌,加重痤疮。IGF-1可提高肾上腺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敏感性,促进肾上腺生成雄激素。

IGF-1抑制抗应激蛋白加重痤疮

IGF-1可以降低抗应激性基因的表达,抑制抗应激蛋白如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热休克蛋白,增加炎症反应从而加剧痤疮。

雷帕霉素复合物 (mTORC)1与痤疮

mTORC1可促进皮脂分泌

mTORC1是促进细胞蛋白质和脂质合成、细胞生长和增殖的中枢细胞调节因子。在所有哺乳动物中,mTORC1调节营养信号,如葡萄糖、必需氨基酸(主要是亮氨酸)和生长因子信号(胰岛素、IGF-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 子)等。

SREBP-1为mTORC1下游的一个重要靶点,胰岛素和生长因子可通过细胞膜受体激活mTORC1信号。有证据显示高胰岛素或高IGF-1生长因子信号在 SREBP-1介导皮脂合成中有重要促进作用。过度激活mTORC1信号可刺激 PPARγ和SREBP-1c的表达,增加雄激素分泌,使皮脂腺分泌增加,并且会放大毛囊皮脂腺中雄性激素驱动的mTORC1信号,进一步诱发痤疮。

mTORC1信号与内分泌疾病

mTORC1信号的激活可以参与痤疮发病和胰岛素抵抗。有证据显示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增高与胰岛素抵抗相关。高牛奶比重的西式饮食可过度刺激mTORC1信号,通过mTORC1的重要下游目标激酶S6K1,负调节胰岛素信号在胰岛素受体底物水平磷酸化(IRS)-1的水平,使血清胰岛素水平升高,从而诱导胰岛素抵抗。

小结

IGF-1是青春期的生长促进因素,在痤疮中发挥核心作用,mTORC1信号是促进皮脂腺生长和皮脂生成的重要因素,同时mTORC1信号通路也是痤疮、西式饮食和胰岛素抵抗之间重要的分子连接。

牛奶、高糖饮食升高胰岛素和IGF-1水平,进而使mTORC1信号过度激活,导致青少年月经初潮早发、痤疮、胰岛素抵抗和BMI增高,通过饮食干预可以使其成年后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癌症等发病率降低。

一系列证据表明痤疮不仅是人体内在疾病在皮肤的外在表现,而且是代谢 性疾病或综合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 鸿, 邓永琼,熊 霞.痤疮再认识[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19,48(12):774-777. 

[2]] Romanska-Gocka K, Wozniak M, Kaczmarek-Skamira E, et al. The possible role of die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dult female ac- ne[J]. Postepy Dermatol Alergol, 2016, 33(6):416-420.

[3] Tasli L, Turgut S, Kacar N, et al.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Ⅰ gene polymorphism in acne vulgaris [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3, 27(2):254-257.

[4]Dodd KM,Tee AR. Leucine and mTORC1:a complex relation- ship[J].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 2012, 302(11):E1329- 1342.

[5]Melnik BC. Diet in acne:further evidence for the role of nutri- ent signalling in acne pathogenesis[J]. Acta Derm Venereol, 2012, 92(3):228-231.

[6]Morris C, O’Grada C, Ryan M,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MI and metabolomic profiles:a focus on amino acids[J]. Proc Nutr Soc, 2012, 71(4):634-638.

[7] Hoppe C, Molgaard C, Michaelsen KF. Cow’s milk and linear growth in industrializ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Annu Rev Nutr, 2006, 26:131-173.

[8]Ben-Amitai D,Laron Z. Effect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deficiency or administration on the occurrence of acne[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11, 25(8):950-954.

[9]Melnik BC, John SM ,Plewig G. Acne:risk indicator for in- creased body mass index and insulin resistance [J]. Acta Derm Venereol, 2013, 93(6):644-649.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痤疮,胰岛素,抵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