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育蓉 | 医生的职业,是救死扶伤,更是与人为善
七 六 一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武育蓉
医生的职业,是救死扶伤,更是与人为善
人 物 介 绍
学医之路
1973年,武育蓉出生于山西祁县。
祁县人杰地灵,历代名人辈出,是晋商文化的发祥地。但是,在武育蓉记事以来,就想穿上一件白袍。
“父亲总是在住院。我从童年起,就老是往医院跑,照顾生病的父亲。我从来没有做商人的念头,很小的时候,就打定主意,将来当一名医生。”
报考大学填写志愿时,她将每一栏都填了医学院校。结果,考进了山西医科大学的儿科系。不管别人怎么说,在武育蓉眼里,孩子就代表着生命力,纯洁没有瑕疵的活力,她喜欢和孩子相处,她说,从没有为自己的选择后悔过。
大学五年,武育蓉继续保持着优等生的纪录。新的生活在面前展开,她是富有热情的,最初参加过校学生会,担任校广播台播音员,主持过校园的演歌大赛。不过,医学生的“残酷”生涯,很快让她心无旁骛,到了大四上学期进入临床见习阶段,她忽然有了莫名的激动——终于要做一个医生了。
那是她第一次接触病人。见习时间很短暂,一个科室轮一周,却让武育蓉第一次为了陌生人落了眼泪。在成人消化科见习时,一个中年男子因胃癌在病房里撒手人寰,他妻子捶胸顿足,呼天抢地难以自抑,武育蓉陪在一旁,一起哭了很久。
“我泪点低。”她说。
毕业后,武育蓉以全年级第二的成绩,分配到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的儿科。她在第一医院工作了四年,在这四年中,武育蓉成了一匹不知疲惫“快马”。她甚至有连续工作72小时的经历。
“儿科在当时并不受重视,科室只有两个新人,而其他医生都在50岁左右,那就需要我这样的年轻人奋力工作。”
在第一医院,武育蓉通常是全年365天无休。由于山西的医疗能力较弱,武育蓉常常有力不从心之感,她意识到的是,需要救治的患儿太多了,可救治能力有限,例如儿童白血病,能做的只有初步诊治,无法用到最好的化疗方案,还会引起并发症感染……面对无解的困局,武育蓉下了决心准备考研,否则“无以为继,只能消磨时光”。
经过这件事,武育蓉常常对学生说:“作为一名医生,如果你能设身处地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一些问题可能会比你预想的更容易,坚持到底,春暖花开。”
采访/唐晔 编辑/阿迪拉
来源:晔问仁医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