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巨著:当肿瘤遇上耐药,我们都采用了什么策略?
当癌症靶向药物遭遇耐药后,科学家也并不是束手无策,病人也更不会束手就擒。针对耐药性,本篇文章总结了常见五种针对耐药性的策略。
来源:药物速览
● ● ●
1
癌细胞的耐药性
自第一个靶向药格列卫(伊马替尼)取得巨大成功以来,靶向癌症靶点的药物已经玲琅满目,一些癌症的治疗取得了巨大成效,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以及希望。
其实,除了靶点突变的耐药机制以外,癌细胞进化出了各种神奇的耐药机制。比如表达排出药物的泵系统,俗称“吃了吐”。还有,会进化出减毒的机制,让毒性的药物变成无毒的药物,以及改变了自身的繁殖方式等等都会产生对当前药物的抵抗性。
最近一篇Science文章,指出肿瘤在进行化疗时会累积DNA损伤,并会增加基因突变的概率,最终少部分肿瘤细胞会被筛选出来从而进化出各种耐药性。
当癌症靶向药物遭遇耐药后,科学家也并不是束手无策,病人也更不会束手就擒。针对耐药性,本篇文章总结了常见五种针对耐药性的策略(下图)。下面将一一进行解读。
2
独特结合模式抑制剂
ALK阳性的肺癌患者治疗要首选靶向药,也就是ALK激酶抑制剂。2011年,克唑替尼(Crizotinib)成为第一个ALK抑制剂,获得FDA批准用于ALK阳性的NSCLC的一线治疗,也问世中国临床多年。
虽然有效,但许多患者在治疗约1年后通常会发生耐药(L1196M)。针对该突变,研发出第二代的药物,2017年FDA批准了能够替代克唑替尼的ALK抑制剂-色瑞替尼(ceritinib)。但后续由于检测到ALK基因继发突变(C1156Y),该突变提示对第二代靶向药ceritinib不敏感,但却是第三代靶向药lorlatinib的有效靶点。
3
共价结合模式抑制
过去十年里,NSCLC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方案中最显著的改变可能就是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具有 EGFR 靶向性驱动突变患者一线治疗。其中,设计开发的共价抑制剂是一大亮点和突破。以EGFR为靶标的第一代非共价抑制剂(如吉非替尼, 厄洛替尼)。对治疗EGFR~(L858R)突变的NSCLC患者有良好的疗效。然而,在接受EGFR抑制剂治疗8-14个月后,约60%的患者发生了T790M突变并产生耐药性。
以前大部分的抑制剂是可逆的,科学家脑洞大开,是否可以利用激酶中具有亲核功能的基团(比如巯基),设计含有亲电基团的共价抑制剂呢?
4
变构结合模式抑制剂
变构效应长期以来都被应用于,调节正构效应难以靶向的药物靶标。
近年来,它被逐步应用到蛋白相互作用的调节当中。通过变构效应调节蛋白相互作用,已经成为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变构剂保守性低于ATP结合位点,选择性高,并具有额外的有利性质。
当靶点具有双重结合位点(活性位点和变构位点)时,在单独给药产生耐药突变后,可选择另外一个位点的靶向药物,如上图a,b。 如果靶向两个结合位点会怎么样呢?上图c所示,双重抑制(鸡尾酒疗法)会不会产生1+1>2的效果,会不会克服耐药性的产生呢?
最近有研究,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治疗中,采用一种新的ABL1激酶变构抑制剂ABL001可以和第二代TKI类药物尼罗替尼联用,在小鼠模型中可以起到根治CML的效果。
与靶向作用于ATP结合位点的TKI类药物不同,ABL001作用于正常ABL1蛋白起自我抑制作用的N端豆蔻酰化的帽子结构(MC)的作用位点,从而起到变构抑制激酶活性的作用。
有资料显示,单用ABL001已经可以取得比伊马替尼(格列卫)更好的效果。但可能更好的信息是,相比较使用任意一种药物产生突变的现象,联合这两种药物的抗突变的能力较强,产生突变的概率更低。
5
双价结合模式抑制剂
mTOR是人类癌症中都很活跃的细胞信号通路。
科学家们已经发展了以天然产物雷帕霉素的类似物第一代药物比如:依维莫司和西罗莫司等药物来抑制这条通路。这些药物靶向mTOR上的雷帕霉素结合位点(FRB)。
但是不幸的是,大多会产生耐药突变(比如A2034V以及F2108L突变)。针对该突变,开发了第二代mTOR抑制剂(比如AZD8055,MLN0128)。它们是通过靶向另一个三磷酸腺苷(ATP)活性位点发挥功能。一些第二代抑制剂已经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
不幸的是,癌细胞依然会产生耐药性,第二代mTOR抑制剂也难逃失效的命运。
之前,研究者发现mTOR上的两个结合位点相距不过15Å。因此,他们用一个长度合适的聚乙二醇连接分子,将第一代抑制剂雷帕霉素和第二代抑制剂MLN0128连接到一起(上图)。新分子能够跨越两个结合位点,同时与它们结合。这就是第三代mTOR抑制剂(RapaLink-1)。
它比已有的抑制剂更加强大,而且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更小。但是这也仅仅在小鼠模型中得到验证,真正像这种二价的化合物上临床以及真正成药还是有难度的。
6
蛋白酶体降解策略
PROTAC 技术通过利用人体自身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实现对靶向特定靶点蛋白的降解。只需要小分子药物短暂地与特定的蛋白结合、给蛋白打上 “泛素化” 的标签,就可以实现高效特异性的蛋白降解。
这种技术在理论上,可以靶向大量一直以来被认为 “不可成药” 的以及容易产生耐药突变的靶点。不怕你突变,我直接把你灭亡。
当然靶点也会在后期重新表达出来,产生不可预知的耐药,而且PROTACs分子量一般在700~1200之间,透膜能力与口服生物利用度较差,且缺少预测模型(如适用于小分子药物的“类药五原则”)。
但是该策略是克服耐药性的一个重要的、有意义的应用方向。跟该机理类似的还有“分子胶水”的策略,它也是利用泛素-蛋白酶体系统,能够介导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
广义上的分子胶水包括PROTAC。与PROTAC相比,分子胶水具有更小的分子量也更像目前常用的小分子药物,但是分子胶水的发现也更具有偶然性。
7
文末小结
肿瘤耐药性问题现在越来越普遍,针对靶点的突变,研究者已经开发了各式各样的策略应对,很多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突变是不会停止的,药物创新也是永恒的话题,尽管创新的道路上荆棘丛生,但是我们一直在路上。
参考出处: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9-020-0596-8
Cree and Charlton BMCCancer (2017) 17:10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5/1127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