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μ阿片受体激动剂预防小儿七氟烷麻醉后躁动
研究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兰州大学
背景:苏醒期躁动(EA)是儿科患者接受七氟烷麻醉后的一种不良反应。预防性应用μ阿片受体激动剂芬太尼、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和阿芬太尼预防EA的有效性仍值得商榷。
方法:进行文献检索,筛选出与μ阿片受体激动剂芬太尼、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和阿芬太尼预防小儿患者七氟烷麻醉后EA的效果相关的观察性临床研究。应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荟萃分析。采用相对比(relative ratio,RR)、加权平均差以及相关的95%可信区间(CI),整合每项研究中的数据。通过I(2)反应异质性的大小。进行亚组分析,调查患者年龄、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麻醉前用药、氧化亚氮(N2O)、异丙酚和区域阻滞/局部麻醉,对预防性应用μ阿片受体激动剂预防EA的效果可能产生哪些影响。采用漏斗图和Begg's检验,检测发表偏倚。
结果:该荟萃分析纳入19项随机对照试验,1528例患者(857例患者接受了μ阿片受体激动剂治疗,671例患者应用安慰剂)。整合后数据表明,预防性应用μ阿片受体激动剂芬太尼、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和阿芬太尼显著降低了EA的发生率[分别为:RR=0.49(0.38~0.64),I(2)=42%,P=0.04;RR=0.57(0.33~0.99),I(2)=37%,P=0.19;RR=0.18(0.08~0.39),I(2)=0%,P=0.98;RR=0.56(0.40~0.78),I(2)=6%,P=0.34]。所有亚组分析均为“应用芬太尼后七氟烷麻醉EA发生率较低”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支持。在芬太尼组中检测到可能存在发表偏倚。
结论:该项荟萃分析表明,与安慰剂相比,预防性应用μ阿片受体激动剂芬太尼、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和阿芬太尼可显著降低小儿患者七氟烷麻醉后EA的发生率。考虑到纳入研究的局限性,未来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
推荐进一步阅读:
μ-Opioid agonists for preventing emergence agitation under sevoflurane anesthesia in children: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Paediatr Anaesth 2016 Feb; 26(2): 139-50.
转载来源:麻醉学大查房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