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乏正常吗?精神不振当心是心脏病找上门

2020
09/21

+
分享
评论
豹耳健康
A-
A+

并非所有的疲劳现象都属于“秋乏”!

进入秋季后,凉爽的天气退去了炎热,但却让人感觉疲乏。特别是中老年人由于调节功能差,更容易在秋天感到疲惫。“秋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属于疾病,但并非所有的疲劳现象都属于“秋乏”,尤其是心脏病,如果当成秋乏疲劳就会延误病情。

秋高气爽,应是人们感觉最舒服的季节,为什么还会乏呢?

从生理上讲,刚经历过炎炎夏日,人体皮肤湿度和体温升高,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负担增加,人体过度消耗的能量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偿,失去了较多的“老本”。到了秋季,虽然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但这个过程却使机体产生莫名的疲惫感,这种情况就是秋乏。

秋乏不是病,而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也是机体在秋季气象环境中得以恢复的保护性措施。

秋乏的现象较为普遍,除了总感到睡眠不足之外,还有疲惫、反应迟钝等症状。另外,由于秋季干燥,身体的水分大量消耗,也会导致人精神不振。

秋乏的多发人群一般是上班族,由于身体无法得到合理的休养,导致秋乏症状比较明显,再加上长期在室内工作,活动量相对较小,更容易感到疲乏。但生理性“秋乏”经过调理很容易得到缓解,喝杯热茶、躺下来休息一会或吃点水果,会感到精神状态明显好转,这种情况就不必担心。而有些疲劳却是病理性的,就需要引起重视。

一些老年人在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发作时容易感到疲惫、无力、食欲差,千万不要自认为是秋乏而忽视。比如心脏病发作后患者往往感觉乏力、气短,或是夜间起床后再躺下就感觉气喘、憋气、疲劳。因此,有心脏病的人在这个季节感到疲乏,最好到医院检查。

虽然猝死的发生都很突然,但并非无法预防。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多事之秋”保护好心脏。

1.饮食合理

在饮食上应注意营养合理搭配,从营养角度来说,脂肪层也是心脏的必要保护层。少吃动物内脏、蛋黄等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肉类宜选用鱼类及去皮家禽;炒菜时,用含不饱和脂肪酸高的植物油;多吃些粗粮、杂粮、绿叶蔬菜和水果。应避免过度饱餐,如吃得太饱,胃肠道大量吸收营养物质,易增加血液粘度,诱发心脏病。

2.情绪愉快

有人对正在发脾气者的心脏进行过测试,发现这时他们心跳急剧加快,血压骤升,耗氧量倍增。不仅如此,任何恶劣的情绪,如极度紧张、焦虑、悲痛或忧愁等,均会危及心脏的健康。所以,对于心脏病人,要学会减轻压力,正确对待各种精神或环境的应激事件。保持平和心境,切忌大喜、大悲、大怒。

3.适度运动

人体在运动时,全身各个器官都得到了锻炼,其中受益最大的是心脏。如是心脏病患者,运动千万不能过量,否则会加重症状,应以没有疲乏、自我感觉良好为度。

4.起居有律

生物钟的准确性受到生活规律的影响,所以要按规律生活,起居有常,活动有序,生活有节,以保证生物钟节奏正常运行,使生理活动处在最佳状态。

除上述几点外,还要戒烟限酒,烟里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壁细胞,造成动脉硬化,可适量饮用红酒。

应定期体检。除了心电图检查外,心脏超声检查可检测到心脏结构异常的疾病,CT或冠状动脉造影可检测出心脏血管病变的情况。

我们可以把心脏保健比做“健康银行”,也就是说,坚持规律、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存储心脏的长久健康。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心脏病,生物钟,秋乏,精神,规律,运动,血管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