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介绍
患者老周73岁,有长期吸烟习惯,高血压病史二十余年。1年前无诱因反复活动后胸闷、气促不适,近3个月来症状加重,上楼梯、干活时更加明显,时常黑曚,严重的时候差点晕倒,被家人紧急送往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就诊。
励峰主任为其仔细查体后发现,老周主动脉瓣听诊区有明显的收缩期杂音,结合心脏超声和CT结果,诊断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瓣膜严重的钙化、增厚。
入院后考虑到患者高龄、高血压及肺功能不全,这些都是传统开胸体外循环手术的高危风险因素,励主任及团队讨论后,最终决定行TAVI手术。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励主任亲自主刀为老周进行了TAVI手术,仅仅2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术中出血极少,仅双侧腹股沟两个穿刺点,无其他手术切口。


人工瓣膜释放后即刻造影检查,植入瓣膜位置理想,开闭正常,跨瓣压差低于10mmHg,效果显著。患者恢复较快,第二天就从ICU转回普通病房。
什么是主动脉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AS)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主动脉瓣狭窄发病率不断增长,多见于>65岁的老年人群,发病率约为2%~7%。
主动脉瓣狭窄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瓣膜的钙化、增厚,从而导致瓣膜活动受限,心室收缩期有效的瓣口面积逐步减小。
如果把心脏比喻成一个房子,那么主动脉瓣就是心脏将血液泵入全身的一扇“大门”,主动脉狭窄时,这扇“大门”变形狭窄,打不开也关不上,导致外周器官供血不足。
在病情早期,左心室代偿性增厚,以提高收缩力,心排量基本正常,患者可无症状。而随着心肌代偿能力不断下降,心室舒张及收缩力越来越差,导致胸闷、黑矇、心绞痛、晕厥,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
主动脉狭窄怎么办?
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患者均需积极治疗,当其逐渐进展并产生相应症状(胸痛/呼吸困难/晕厥)后,若不经治疗,约有50%的患者在两年内死亡。长期以来,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为主动脉瓣的标准治疗方式。
然而,约1/3的患者因其高龄、合并症、存在手术禁忌等原因无法进行这一手术,只能采用内科保守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而不能阻止疾病进展,死亡率极高。2002年,法国医生Cribier及其同事成功实施首例TAVI手术,为这类患者带来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什么是TAVI手术?
传统的外科主动脉瓣置换需要打开胸腔暴露心脏,在体外循环支持心脏停跳的情况下进行手术,创伤较大。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I)是一种微创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不开胸,而是通过介入导管技术,仅穿刺股动脉的情况下,逆行将处理好的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位置,在不处理原瓣膜的情况下进行主动脉瓣置换,恢复瓣膜功能。
TAVI手术操作时间短,手术创伤小,患者第二天就能像正常人一样下地活动。是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外科技术之一,对于高危的患者,是更为合适的治疗策略。
传统手术与TAVI如何选择?
目前传统手术仍然是换瓣手术首选的治疗手段,适用于年轻、心功能良好、手术耐受力强的患者。TAVI的定位是无法耐受传统手术患者的替代方案,适合做TAVI手术的患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1)主动脉瓣、二尖瓣或三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瓣膜功能障碍或毁损,需要再次手术;
(2)年龄超过70岁的主动脉瓣病变患者(重度狭窄或者关闭不全);
(3)心功能差、无法耐受传统手术、风险极大或者传统手术无法解决的。
以上只是初筛条件,具体病情及治疗策略建议咨询心外科专业医生。
来源:上海六院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