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等退行性脑病的认识还不足,很多人觉得行动不便、头脑糊涂、记忆力减退等是人老了之后的正常表现,殊不知背后隐藏着疾病。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这句成语形象比喻了饱受帕金森病折磨的的张先生(化名)疾病症状。
他的身体仿佛安装了一个开关:打开时,手脚控制不住地剧烈抖动;关上时,身体僵硬得连手指头都无法弯曲。
张先生是一名帕金森病患者,已经患病8年。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朱君明说,这种 “开关现象”说明患者的病情严重恶化,只有通过脑深部电刺激(DBS)才能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9月1日,神经外科医生操控着一台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将电极精准地植入了张先生的大脑。这台手术在线上同步直播,医学界同行和公众一起观看了人机之间默契的配合。
后半夜药物失效 直挺挺躺到天亮
朱君明说,患病的前5年是帕金森患者的“药物蜜月期”,药物治疗能比较好地控制病情。但过了这个阶段,药效就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患病8年的张先生早就过了“药物蜜月期”,还出现了“开关”及“异动”现象,一吃上药,肢体就不听使唤地乱动;药效一过,身体僵硬地完全无法动弹。
朱君明介绍,脑深部电刺激(DBS)是中晚期帕金森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帕金森病的发病原理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DBS手术在大脑植入电极,可以刺激大脑深部的神经核,恢复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减轻症状。”
机器人三维精准定位 误差达到零点几毫米
朱君明说,电极植入的部位叫做丘脑底核,它位于间脑和中脑的过渡区,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丘脑底核一般宽度只有3-4mm左右,DBS手术要求电极植入的误差不能大于1毫米,十分考验外科医生的技术和经验。而手术机器人的三维立体定向技术,可以把误差缩小到0.2~0.5毫米。
在医生的操作下,手术机器人迅速、精准地找到了丘脑底核,将电极植入其中,手术的切口只有2~3厘米。4周后,医生将启动埋在张先生胸口处的脉冲发生器,电极就会24小时持续不断地刺激神经核,发挥功效。
朱君明介绍,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在DBS术后症状得到有效缓解,可以减少用药量。他的手术病人中,其中2个已经完全停药。
帕金森有年轻化趋势 最年轻患者才30出头
文 / 钱江晚报 张冰清,浙大二院宣传中心 鲁青
图 / 浙大二院宣传中心 鲁青 卷卷
视频 / 钱江晚报 杨子宸,浙大二院宣传中心 卷卷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