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学科发展趋势,共同探讨神经调控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
9月12日-9月13日,我国神经调控领域水平最高的学术盛会——中国医师协会2020年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年会暨第十一届中国神经调控大会在江苏南京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承办。在疫情防控新形势下,本次大会以现场会议与远程会议相结合的形式举办,借助网络直播技术,让全国各地的同道可以跨越地域限制,共同参与到这次学术盛会。
本届大会以“神经调控技术的协同·创新“为主题,紧扣学科发展趋势,共同探讨神经调控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旨在搭建多学科交流平台,进一步加强神经调控各相关领域的交流与融合,促进相关疾病从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全疾病周期的一体化管理,为患者提供更清晰、更周全的一站式服务综合治疗方案。
神经调控大会现场
潜力巨大 神经调控进入快速发展期
神经调控是指在神经科学层面,利用植入性和非植入性技术、依靠电或化学手段来改善人类生命质量的科学、医学以及生物工程技术。作为一项涉及医学、生物工程、物理的前沿科学,神经调控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已经广泛用于运动障碍疾病如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和肌张力障碍,顽固性疼痛,癫痫,尿失禁等各类疾病的治疗。随着认识的加深,神经调控技术正逐渐拓展至心绞痛、糖尿病、肥胖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栾国明教授致大会开幕辞。大会共同主席、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刘宏毅、中国医师协会顾问齐学进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会由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总干事、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关宇光主持。
大会主席、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栾国明教授表示,近年来是神经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各国陆续启动的脑科学研究计划中神经调控技术均扮演者重要的角色。神经调控技术是现代医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的完美结合,它的出现标志着神经疾病的治疗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对于医学来说,神经调控为很多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这一治疗过程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但是也可以影响到人体全身的任何器官和组织,涉及众多学科领域。经过近些来的发展,神经调控技术在我国发展很快,目前在临床研究方面跟国外差距不大,很多以往难以治愈的病种借助神经调控这种治疗手段达到了理想效果,更为过去诸多无法治疗的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疗效甚至完全治愈,特别是近年来脑起搏器等调控设备国产化的研发和应用,使神经调控技术在国内有一个飞速发展。”栾国明教授说。
神经调控大会主席栾国明教授
此外,神经调控在脑智发育、混合智能等尖端研究和基础研究领域也有广阔前景。神经调控已被列为“中国脑计划”(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的重要研究内容。栾国明教授表示,神经调控的前景广阔,该技术为我们不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对神经系统顽症的治疗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且神经调控技术是脑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在人工智能、脑机融合等尖端前沿研究也有广阔前景。
线上线下联动 专家云集覆盖多学科
在疫情防控的新形势下,本次会议形式改为线下会议和线上会议相结合,学术内容也丰富精彩。本次大会从会前征稿中精选129余篇优秀论文,在本次大会主会场及分会场,进行交流借鉴。
本次大会除主会场外,会议以神经调控技术诊疗的疾病为主线,设“癫痫疾病调控,运动障碍疾病调控,精神疾病调控,疼痛疾病调控,泌尿及脏器功能调控,电休克与神经刺激调控8个分会场,供从事相关疾病治疗研究的专家、学者充分深入相互交流,与会者可根据工作需要,在线上观看不同分会场,会后也可进行回看。
同时,组委会还特别邀请了世界神经调控学会主席Robert Michael Levy教授、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神经科学与生物工程教授Viviana Gradinaru、斯坦福大学 guosong hong教授、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陈建德教授、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Chris Kao教授等多位神经调控相关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线上交流,并作精彩学术演讲,为大会带来了国际最新、最前沿的学术科研成果,共同推进我国神经调控事业的发展。
大会还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李路明教授、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海波教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于炎冰教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泌尿外科廖利民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神经外科凌至培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王群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金毅疼痛科金毅等数十位知名专家相聚,与大家一起研讨,分享神经调控研究成果与经验。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参加线上讲座
会议主要采取主题演讲、病例讨论、经验体会结合文献综述的方式进行报告等多种交流形式,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病例分析到新、权威的学术动态,多维度、深层次地就相关专业新进展和热点问题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深入的剖析、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手术技巧的展示,为参会者拓宽了视野,理清了思路,提高了与会医师的临床技能。
此外,科学—品驰神经调控奖颁奖典礼在大会现场举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神经科学与生物工程教授Viviana Gradinaru和斯坦福大学 guosong hong教授分别获得科学—品驰神经调控奖的头奖和次奖。该奖由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和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联合设立。旨在奖励通过物理(电、磁、光)刺激神经系统中的靶点来调节神经活动,并对转化医学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研究。
栾国明教授、李路明教授、刘宏毅教授、汪业汉教授等为获奖代表颁奖
机器人助力 神经调控技术更精准
神经外科诞生以来,精细操作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永恒话题。近20年,“术中影像”“脑功能成像”和“神经导航”等技术不断进步。在“精准”要求极高的功能神经外科领域,如何实现立体定向技术与多种影像资料融合,如何实现更“精”更“准”的手术计划和手术操作,如何实现术中诸多数据实时反馈等问题,手术机器人应运而生。
随着5G通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日趋成熟,人类已迎来“智慧医疗”新时代。我国是国际上较早开展机器人辅助立体定向手术的国家之一,ROSA一代手术机器人由栾国明教授在2012年3月28日引入中国并完成首台手术,目前在功能神经外科的应用优势显著,其高精度、灵活性,可以辅助运动障碍病精确手术、立体脑电图电极置入、 脊髓脊柱导航定位、 辅助内镜、肿瘤活检及脑出血手术等。
当手术机器人与神经调控结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在运动障碍病调控分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关宇光分享了三博功能神经外科团队应用ROSA二代机器人在DBS手术中的应用经验和进展。今年年4月24日,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团队成功完成 ROSA ONE(第二代ROSA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下的国内首台帕金森病DBS手术(脑深部电刺激置入术),双侧电极植入 精度均在0.3mm以内。从目前三博功能神经外科团队ROSA二代机器人的经验来看,重复定位精度提高了50%,骨性标志注册方式的定位精度0.2-0.3mm,机械臂的活动范围增加了近750px,更高的精确度和灵活性更能满足包括DBS(脑深部电刺激)在内的神经外科技术需求。
栾国明教授表示,以ROSA为代表的手术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在神经调控等医疗领域的典型应用,对医生来说,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增加手术精确度,简化术前操作流程,使手术更加便捷、安全,可减少患者的伤害和风险,也给我们神外医生很大的信心,最终受益的还是广大患者。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