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反复长痘痘,是因为螨虫脸吗?

2020-09-12   西京皮肤张海龙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反复长痘痘,是因为螨虫脸吗?

前几天小何给我打电话说最近反复长痘痘,要来门诊找我来除螨,到底螨虫与痤疮之间有什么关系?痤疮难道只和螨虫有关系吗?要不要除螨?带着这些疑问,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聊一下痤疮与微生物那些事情儿。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于面颊、胸背等皮脂溢出区。该病病程长,易复发,青少年和成人均可患病,影响患者的心理和社交。

痤疮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核心环节: 毛囊导管角化异常、微生物定植、炎症反应、脂质和性激素变化及精神心理、遗传因素等。痤疮的发生除与存在于毛囊皮脂腺内的微生物密切相关外,也与肠道内微生物变化相关。

痤疮丙酸杆菌  

痤疮丙酸杆菌是一种革兰染色阳性的厌氧短杆菌,一般寄居在毛囊皮脂腺中,为皮肤正常寄生菌,它在面部皮肤的数量随着进入青春期,皮脂分泌增加而增多,被认为与痤疮的发病密切相关。

痤疮丙酸杆菌被认为是强烈的前炎症激活因子,它诱导和活化Toll样受体( Toll like receptors, TLRs) ,是痤疮炎症的始动环节之一。此外,痤疮丙酸杆菌代谢产物之一脂酶,可分解皮脂中的三酰甘油,产生游离脂肪酸也是导致痤疮炎症的主要因素。

表皮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是凝固酶阴性的革兰阳性球菌,是正常皮肤表面绝对优势常驻菌,约占需氧菌群的90%以上,主要定植于头部、腋窝和鼻腔中。通常认为,它是维持皮肤微生物屏障的重要共生菌,可有效抑制其它致病菌的入侵。

但研究表明,表皮葡萄球菌也参与痤疮的发病。有研究者发现在痤疮毛囊皮脂腺内定植的微生物中6.8%~47.3%为表皮葡萄菌,仅次于痤疮丙酸杆菌。而且它与痤疮丙酸杆菌类似,均可分解甘油三脂为游离脂肪酸,加重炎症反应。

此外,表皮葡萄球菌形成的生物膜是其导致痤疮发生关键因素之一,生物膜可抵御抗生素等杀菌作用;表皮葡萄球菌也可通过激活TLR-2、脂酶破坏毛囊壁加重炎症反应等方式参与痤疮发病。

金黄色葡萄球菌  

重型痤疮皮损主要为脓疱、囊肿、结节,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化脓性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故有学者认为此类皮损中存在金葡菌感染。研究者发现21.7%的痤疮患者皮损中能分离到金葡菌,就现有的关于金葡菌对痤疮致病性研究的观点在学术 界仍存在较大争议。

肠道微生物  

肠道是人体的内表面,其中存在大量尚未被发现的微生物。多项研究表明:痤疮患者出现胃肠道功能异常几率非常高。

国内有学者发现寻常痤疮伴胃肠道症状患者,使用甲硝唑等治疗后,皮损好转的同时胃肠道症状也好转,由此推测幽门螺杆菌 ( Helicobacterpylori,Hp ) 感染可能与痤疮发病相关。目前关于Hp与痤疮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研究。近年来还提出了肠-脑-皮轴理论,即肠道微生物可以通过影响系统性炎症、氧化应激、血糖控制、组织脂质含量,甚至宿主的情绪等影响皮肤疾病。这一理论的提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肠道微生物与痤疮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马拉色菌  

马拉色菌是一种双相型真菌,主要寄生于人和动物正常皮肤皮脂溢出部位角质层和毛囊中,以酵母相存在,有明显嗜脂性。它可导致机会性感染,引起各种马拉色菌属相关疾病,如: 马拉色菌毛囊炎、花斑癣、脂溢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等疾病。 

马拉色菌与痤疮的关系也很密切。国内有学者统计过痤疮患者的马拉色菌带菌率约为66.15%~83. 57%,且病情严重程度与其数量呈正相关。 

马拉色菌在高温、潮湿、多脂、多汗等情况下可大量繁殖,含有分解脂质的酯酶,可分解毛囊内三酰甘油成游离脂肪酸,有较强促炎特性,并引起毛囊口脱屑、导管阻塞。对于病程长、反复、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痤疮患者,应考虑有马拉色菌感染的可能。

蠕形螨  

蠕形螨是永久性寄生螨,主要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毛囊皮脂腺深处。皮肤表面主要是毛囊螨和皮脂腺螨,和人体共存,基本不伤害皮肤。玫瑰痤疮、脂溢性皮炎、敏感肌肤、毛囊虫皮肤问题时会增加。所以你不可能去除它,也不可能完全去除它。

但大量感染时,由于它们的生长、繁殖引起的物理刺激及排泄物、死亡残体等化学刺激,引起毛囊扩张、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增生及炎症反应,导致皮肤表面发炎红肿。

研究新展望—痤疮与皮肤微生态  

皮肤微生态是寄居在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腔道的微生物群落,它与人体相互依存影响,也为皮肤黏膜发挥生理功能提供了微生态环境。

多年的研究表明: 皮肤表面栖居着包括细菌、真菌、病毒、衣原体和某些寄生虫等,它们与人类在共同的历史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结构,即皮肤正常微生物群。和皮肤物理/化学屏障一样,皮肤微生态是皮肤屏障功能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皮肤免疫系统结合,成为皮肤微生物屏障。

当机体受创伤、感染或免疫系统紊乱时,常驻菌群分布会发生改变,微生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微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故痤疮的发生及发展可能与皮表菌群失衡进而导致皮肤微生态环境改变有关。

小结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疾病,痤疮患者的皮表存在的多种微生物构成了一个微生态环境,它可能受到宿主、外界因素以及各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影 响。现有的研究证实,目前已知的微生物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介导炎症反应方面,进一步研究微生物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及致病微生物间相 互关系,有望为临床更好的治疗痤疮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惠娟,姜薇.人类肠道微生物群和皮肤疾病[].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6,45( 5) : 397-399.

[2]Beylot C,Auffret N,Poli F,et al. Propionibacterium acnes: an update on its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cne[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4,28( 3) : 271-278.

[3]Zouboulis CC,Jourdan E,Picardo M. Acne is an inflammatory disease and alterations of sebum composition initiate acne lesions [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2014,28( 5) : 527-532.

[4]GalloRL,Nakatsuji T. Microbial symbiosis with the innate immune defense system of the skin[J]. J Invest Dermatol,2011,131 (10) : 1974-1980.

[5]陈永艳,李开伦,罗显华等 . 寻常痤疮患者幽门螺杆菌培养结果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4. 20( 1) : 78-79. 

[6]Bowe W P,Logan A C. Acne vulgaris,probiotics and the gut-brain-skin axis-back to the future? [J]. Gut Pathog,2011 ( 3) : 1 -11. 

[7]高峰,胡素泉,李智华等 . 176例寻常痤疮患者马拉色菌带菌率的调查分析[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 8) : 492.

[8]Webster GF. Skin microecology: the old and the new[J]. Arch Dematol,2007,143( 1) : 105-106. 

[9]Chen YE,Tsao H. The skin microbiome: current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challenges[J]. J Am Acad Dermatol,2013,69 (1): 143 -155.

[10]朱纹懿 ,刘金菊,李艳等.微生物与痤疮发病的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7,39(5):332-335. 

#微生物,痤疮,毛囊#
  • 国际数据
  • 国内数据
更新于 更多数据 >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 临床常见“祛痣”方法的利与弊
    打开APP 西京皮肤张海龙
  • 有“痣”一族该不该祛痣?
    打开APP 西京皮肤张海龙
  • 皮肤科为什么叫皮肤性病科?
    打开APP 西京皮肤张海龙
  •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