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医学院院长离去,医者不能自医,望珍重

2020
09/11

+
分享
评论
健康界官方微信
A-
A+

近日,一位医学博士同仁倒下了。

2020年9月4日7时45分,滨州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滨同志因病在烟台不幸逝世,初步诊断为心源性猝死,享年58岁。

他在近40年的教育生涯中,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为山东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不禁叹息的同时,让我们意识到了这位“死神”离我们并不远。

而医务人员的倒下,也早该是被重视的一件事情。


有位医生朋友说过:中国医生头上一直悬着两把刀,医闹和过劳。

就在近日,据杏林苑社群消息,江西兴国县中医院一骨科医生朱绍琼,在打篮球时,突发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0岁

再不久前,忙到“过家门而不入”的于铁夫医生也倒在了42岁的年纪。

再往前,广西援鄂护士梁小霞在一线晕倒,再也没有醒来。

再往前,援鄂医疗队员张静静突发心脏骤停……


猝死频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研究数据显示:

医务工作者和软件工程师并列为猝死最高危人群中的第一名

从2018年开始,医生猝死悲剧显著增加。 

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心脑血管疾病常是猝死的原因。

常见症状有:心搏停止、呼吸停止、意识丧失、瞳孔散大等。

近年来,见诸媒体的中医生猝死事件层出不穷:

2018年6月30日,32岁的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生王辉,突发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6月28日,48岁的河南省肿瘤医院乳腺科副主任医师张恒伟,因突发心梗不幸离世。

6月14日,41岁的嘉兴市第一医院皮肤科医生陈怿,因突发脑出血去世,家人做出了捐献她全身器官的决定。

6月30日,32岁的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医师王辉,因突发心搏骤停不幸离世,年仅 32 岁,家人捐献了他的眼角膜。

7月4日,31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教授肖育众,下午3点多的时候,被发现倒在实验室,不幸离世。

7月4日,56岁的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院长李晓松,因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发颅内出血,不幸辞世。

7月4日,31岁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教授肖育众,下午 3 点多被发现倒在实验室,不幸离世。

7月4日,56岁的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华西第四医院)院长李晓松,因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并发颅内出血不幸辞世 。7月10日,31岁的辽宁省沈阳市某三甲医院一位皮肤科女医生,于凌晨在家中猝死。

7月11日,30来岁的上海中山医院肝外科博士,猝死家中。

7月24日,57岁的全军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307医院)陈虎教授,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 

2019年: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医生猝死呢?中国医师协会给出的答案是:


过度劳累

医生有多累?据丁香医生曾经的一项调查显示,79.8% 的医生认为自己工作量多于正常。


据《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中国每周平均工作时间都在40小时以上。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医师能够休完法定年假,医师的休息权没有得到保护。

中青年医生正处于家庭和事业关键期,既希望在业务上有所突破,也有学术科研的任务,还要面对病人及自身家庭的压力。而医患矛盾的升级,正成为许多医生行医过程中不断增加的心理负担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我国二、三级医院医师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其中三级医院医师平均每周工作51.05小时,二级医院为51.13小时,大大超过每周40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


不能自医

医护工作者自身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仅19.2%医生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很好,14.6%的医生经常熬夜,31.1%认为身体状况对工作造成了中度以上的影响……

同时,工作时间越长、心理耗竭水平越高,在全体样本中,心理耗竭在6级以上的医师占51.3%。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近半数医生每周至少要上一个夜班八成人中午休息不超过半个小时,不少人午饭及午休时间只有10分钟。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约两成医生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忙闲不均

据《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292.8万人,已经超过全球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可见,中国医生数量并不算少。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医生这么累呢?

一是忙闲不均。优质医生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大型医院,结果患者便集中到大医院看病,每天就医者人满为患。而基层小医院门可罗雀。

二是能者多劳。技术和口碑好的骨干医生时常处在满负荷和超负荷状态,长期如此,医生势必过度劳累,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对患者也是一种风险,因为医生过劳有可能增加对病人的误诊、误治等医疗风险,恶性循环的结果,增加医疗纠纷的机率,医生压力更大。


坚忍成疾

医生过劳有以上客观原因,也有自己的主观因素,部分医生过劳是因为“放不下”。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生病了、受伤了等仍然要坚持工作,觉得只有亲力亲为才放心,才对得起病人,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工作。

小病拖成重病了,早期拖到晚期,一不留神或者就突然猝死了。原本可以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救治更多的病患,做更多的事情,却无奈过早的离我们而去。拼命工作是值得敬佩的,但把命给拼没了,实在是不提倡。


自医有方

其实对于猝死,医生完全有足够的知识预防它的出现。

即便道理都懂,作者在此还是举出最明显的身体信号,望广大医生同胞再次将它铭记于心。

猝死来临之前,身体的一系列信号:

心慌胸闷

如果近期突然感觉自己胸闷心慌,特别是在活动之后特别的明显,在休息之后可以适当的缓解。这很可能是因为冠状动脉出现硬化或者是斑块而导致的,对心脏的泵血和回血功能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从而导致的症状出现,需要警惕。

过度疲累

很多猝死的人群是由于过于疲劳而导致,如果近期感觉特别的疲惫,即便是在休息之后也无法得到任何缓解,并且会伴随着胸闷气短、心慌的现象,很可能是猝死的前兆。

不典型疼痛症状

当心脏受到冠状动脉影响,无法正常泵血和回血时,会导致短暂性心肌缺血,除了会有心绞痛症状以外。这种疼痛信号还可以通过神经传递反应在水平相同的脊髓段区域,比如近期感觉牙痛、下巴疼痛以及左肩部放射性疼痛等,一般这类型的疼痛部位不会固定,但是找不到具体的疼痛点。

此外,也请于日常生活中尽可能规律地进行有氧运动,释放压力。尽可能地让我们远离心脑血管疾病。

以及,定期体检


不能自医 需要合力

“医生过劳”已经成为刻不容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除疲劳仅仅依靠医生本人只能是自我调适,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必须要有外力推动,需要有制度来做保证。

在缓解看病难问题上,不能再单靠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医生休息时间的办法去解决。各级医疗机构要切实落实年休假制度;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合理的值班制度和轮换制度,保障医生的休息权;医疗机构应当制定超时工作的强制休息制度,防止过劳下的医疗行为;有关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医生的健康权益,避免医生“抱病上岗”。

各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要依法维护医生的尊严和合法权益,力争为医生创造更好的执业环境。


来源:健康界作者:暗子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猝死,医生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