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型医院建设趋势下,大数据科研平台将进一步加快重塑传统科研模式步伐。
信息化如何助力研究型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的信息化该如何建设?这是大型三甲医院的管理者,特别是信息科主任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新技术、新政策、新形势的冲击下,传统依靠医院规模和服务量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型三甲医院的发展,众多三甲医院纷纷将研究型医院作为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随之,作为支撑医院发展的战略管理工具,医疗信息化也日益成为研究型医院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
医疗信息化是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有力支撑
研究型医院的理念提出时间并不长,但却迅速被各医院管理者所接受并重视。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推进
无论是健康中国建设行动纲领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还是“十三五”卫生与健康发展指南的《“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都强调未来大型三甲医院将向研究型医院发展,临床研究能力和疾病诊断能力将成为未来医院角逐的根本。
2020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2020CHINC)传递出来的声音也印证了这一点。
图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主任计虹
8月21日—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主办、《中国数字医学》杂志社承办的2020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2020CHINC)召开。在22日举行的《研究型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实践论坛》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主任计虹就强调,与传统临床型医院相比,研究型医院以疑难杂病为诊疗目的,以医学创新为发展动力,以科研成果转化为效益主体,“提升临床研究能力和疑难杂症诊治能力,这些都需要信息化提供全链条的支撑。”
计虹的观点代表了众多三甲医院的普遍诉求。“从国家层面,‘健康中国2030’号召医院建设临床研究能力和疾病诊治能力的提升工程,我们必须做好丰富的信息化建设,为临床、科研搭建好平台。”
计虹强调,“只有在信息化建设良好的基础下,才能做到让医院在快速发展、迭代的同时,开展众多除临床工作以外的科学研究。
传统科研模式下,数据利用局限性大
不过,从目前各医院的临床研究现状和所遇到的困境来看,医院在科研上的信息化建设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 在23日下午举行的《基于医疗数据的临床科研平台论坛》上,计虹再次指出,目前医院的业务系统里拥有海量的数据,可利用新技术梳理数据的内在联系,构建信息模型,统一数据管理。
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医院的数据普遍存在局限性:临床数据库相互独立、数据获取不及时、多是非结构化数据、难以重复应用等。
为此,计虹提出,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新型科研模式:以医院业务系统数据为基础,建立全量数据中心,对数据进行聚合处理,最终形成大数据中心,为临床研究提供实时、全面的数据支持
围绕全量数据中心打造新型科研模式
事实上,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大部分医院的业务都涉及几十甚至上百个系统,已经累积了海量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新型科研模式,正好能释放出医院沉淀已久的数据价值。
基于这样的思路,计虹提出建设医院全量数据中心(HDR)的整体数据架构。全量数据中心集合了来自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形成覆盖临床、科研、管理、教学四大板块的数据中心,为医院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应用做好了顶层规划。 “数据的规划很重要,要想利用好数据,从数据的架构开始就应该做好规划,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数据服务、数据应用。”计虹表示,全量数据中心能为数据的采集、清洗、治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北医三院全量数据中心数据规模总量高达28亿条,日均增量100多万条。
不过,全量数据中心支撑的是全院的业务,要想进一步提升科研的质量和效率,还需要搭建一个面向科研的平台。 2017年,北医三院一方面基于全量数据中心,另一方面结合临床数据库和课题数据库,建立了基于云平台的大数据科研平台——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形成了全量数据中心下的大数据科研新模式
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三大功能 助力真实世界研究 提升整体科研水平
在全量数据中心的支撑下,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的应用效果显著,实现了三方面的功能:第一,扩大科研数据来源;第二,建立新的科研模式,为科研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三,提供智慧科研应用,助力真实世界研究。
功能一:扩大科研数据来源
虽然指导临床是科研的目的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其数据全部来自于临床。计虹指出,用于科研的数据仅来源于电子病历等临床信息系统的话,其数据样本是有限的,需要进一步扩大数据采集范围。
在她看来,扩大数据采集范围需要从源头上进行,可采取以下三大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基于电子病历模板改造建立的临床科研一体化,在门诊医生站或住院医生站,为科研提供大量的数据来源。
第二种方式,是多中心课题支持EDC(电子数据采集系统)。针对科研需求,对于非临床业务系统数据,如术后随访、慢病随访、科研课题病例报告表单等可以通过EDC系统进行补充采集。
第三种方式,是基于公众平台的健康随访平台。基于微信服务号,对患者术后进行随访,还可以对慢病患者进行用药提醒,以及可穿戴设备的数据接入。公众平台除了微信服务号,还有PC端应用,支持临床课题、病案、随访数据的纳入,汇集方方面面的数据。
功能二:建立新的科研模式
传统科研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方案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提出结论的过程,而通过智能化的医疗大数据平台,可以提出更好的研究预假设,优化研究设计,提供良好的科研思路。
功能三:提供智慧科研应用,助力真实世界研究
除上述两大功能以外,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还提供智慧科研应用功能,助力真实世界研究,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回顾性数据的利用,二是前瞻性数据的采集,两者结合可以有效支撑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队列研究。
计虹介绍,目前在北医三院,有27个临床科室、161名医生在使用大数据智能分析平台,其两大应用方向就是科研的回顾性数据利用和前瞻性数据采集。同时,她也强调,“研究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临床医生、方法学专家、信息化专家共同参与、多学科协同,才能最终让数据发挥巨大的价值,让数据驱动科研新发展。”
「内容整理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管理与大数据中心主任计虹在2020CHINC上的演讲」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