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北京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集体及五名个人获国家表彰!

2020
09/09

+
分享
评论
北京医院
A-
A+

 

 

 

 

以国之名,向英雄致敬!9月8日上午10时,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颁授勋章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伟大的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


大会还对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表彰。进入表彰名单的都是全国各行各业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北京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北京医院常务副院长、主任医师奚桓,外科ICU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常志刚,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兼大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许小毛,D04病房护士长王紫馨,急诊科护士长宋莉莉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并接受大会表彰。


 

 

 

 

北京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被授予“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北京医院院长、北京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领队王建业(右三)代表医院领奖



北京医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要求,在2020年春节后即紧急组建北京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派遣精兵强将先后分三批驰援武汉。医疗队由王建业院长、奚桓常务副院长亲自挂帅,奔赴一线,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念和决心,肩负国家医疗队的责任和担当。

一、周密组织,全力以赴抗击新冠肺炎


针对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老年患者危重症比例较多的特点,北京医院在组建医疗队时,选派涵盖18个科室多学科专家,抽调多专科护士,还专门选调8位曾抗击“非典”的医护人员。北京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总计151人,其中临床医师44名,主任医师9名、副主任医师11名;10人为科室行政主任或副主任。103名护理人员中,8人为科护士长或护士长。党员79名,占比超52%。两位领队王建业院长和奚桓常务副院长长期负责医院的医疗护理和院感疾控工作,熟悉急危重症救治和传染病防控工作。


医疗队以最短的时间制定了10余项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及相关规范,成为医疗队的工作标准和行为指南。


二、众志成城,筑起守护生命的防线


医疗队抵达武汉的第二天,整建制接管了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座11层(东区)重症病房,并在24小时之内收满新冠患者。医疗队按照“一人一策”原则对每位患者精准施治,降低病亡率,坚决保卫武汉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医疗队至4月4日病房“清零”,共收治危重症患者100人,治愈95人,治愈率95%;平均年龄60.85岁,最大年龄92岁;平均住院日17.58天;男女比例56:44。开展了诸如ECMO、CRRT等多种检查和治疗,成果显著。


为加强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医疗队形成每日联合会诊机制,必要时与医院本部远程视频连线,充分发挥前后方医疗专家的智慧,为患者制定最优治疗方案。


针对老年患者基础疾病多的特点,加强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和器官功能的维护、营养支持等;关注老年患者多重用药,在用药上做“减法”,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对老年患者开展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既实现了“治急”,也做到了“管慢”。


由于收治的患者均为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病程较急,部分病人还存在多病共患情况,导致护理工作难度较大,专科护士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齐心协力,搭建医务人员安全防护的屏障


新冠病毒传染性强,医务人员的安全防护至关重要。医院组成院感防控督导团队,对医务人员重点开展防护培训、工作区和生活驻地的感控管理。医疗队凝炼出“三查”防护制度,即“个人自查”、“队友互查”和“专职督查”。特别是在医务人员出入感染病房时,院感督导团队对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穿脱进行一对一的协助和督导,最大程度保障人员的安全。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坚强领导下,在北京医院院党委的支持下,北京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圆满完成了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


 

北京医院常务副院长、主任医师奚桓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称号



奚桓常务副院长在北京医院工作34年,长期从事普通外科、外科ICU、干部保健、老年医学工作。在新冠病毒疫情发生以来,作为常务副院长,担负起全院疫情防控重任,近7个月的时间,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线。


他以专业敏感性,率先在北京启用了新冠病毒肺炎流行病筛查表,早在1月就提出把乘坐飞机和高铁人员纳入筛查重点;组建专职医护队伍加强发热门诊;紧急组织改造临时隔离病房;加强全员医务人员疫情防控培训。


1月27日亲自向北京市提出建设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并积极推动落实,使北京医院较早具备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


组建了151人援鄂医疗队,从人员选派、物资准备、交通联络都亲历亲为。及时了解前方救治信息,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组队之初,就选派多学科专家;增派胸部CT影像诊断和中医专家,考虑在先,行动在前。


他主动请战,作为北京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领队之一,于2月7日带队赴武汉,救治新冠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他重点负责医疗救治工作,并把现代老年医学理念融入新冠肺炎救治。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学科团队的优势和作用,他建立了每日多学科联合查房会诊机制。他多次进入隔离病房参加查房、组织抢救,如实施ECMO、床旁血滤、气管插管上呼吸机等;多次参加危重疑难病例讨论,针对老年新冠肺炎患者提出了既“救急”,又“管慢”的治疗策略,“一人一策”制定个性化精准治疗方案,开展了ECMO、床旁血滤、有创/无创呼吸机、高流量氧疗等检查和治疗,对提高危重患者“救治率”,降低“病亡率”发挥重要作用。


注重院感防控,总结出“三查”制度,亲临隔离病区指导、细化防控流程;要求医护人员结伴进出隔离病区,确保医疗队员安全和零感染。队员们说:“无论是搬运物资、队员换岗上班、隔离病房里、病人床旁,都会看到他的身影”,“看到他,大家心里踏实”。


注重科学防控,组织医疗队编写了“重症新冠肺炎诊疗指南”,使一线救治工作有章可循;组织编写了《老年新型冠病毒肺炎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发表在《中国医师杂志》。


武汉归来,继续战疫,他又投入到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每天主持医院多部门疫情防控协调会,亲临一线检查指导,严格院区、病房和人员管理,对高风险科室实行“一科一策”科学防控,有力把握医疗服务和疫情防控节奏。


北京6月聚集疫情发生后,组织落实医务人员、住院患者全员核酸检测;落实“核酸检测能力倍增”工作,仅用一天半的时间,紧急改造启用了两个核酸检测实验室,使日检测能力达到8000份样本以上;组织了200人的核酸采样队,到北京市中高风险地区和十多所高校,落实“应检尽检”。优化就诊流程,增加人力和设施,落实“愿检尽检”。


 

外科ICU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常志刚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称号



疫情发生以来,常志刚同志作为北京医院第一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于2020年1月26日(正月初二)带队赴鄂支援;后担任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北京医院临时党总支副书记、第四组医疗组长;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分院坚守72天,先后参与开辟3个病区,诊治150余名重症、危重症患者。


常志刚同志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性,在疫情来临时就主动取消美国年会发言,预备抗疫工作。本次医疗队出征时间紧、任务重,初一夜间接到援鄂任务到出发不足24小时,毫不犹豫,他妻子在北京某医院组织抗疫,便毅然将孩子托付给父母,准时带领队伍启程。


到达武汉后,常志刚不顾连夜整理医疗队所带147箱救援物资的疲劳,第二天即积极筹备备战,迅速与其他国家医疗队混编接管中法新城分院C12西病房,连夜收满50位患者;根据同济医院工作安排,一周之后又与兄弟单位共同改建并接管联合ICU病房,主动带领团队加班,与时间赛跑,迅速收满32名危重患者,同时抢救大量病人。


在北京医院第二批医疗队到达后,其又迅速融入大部队,整建制接管B11东重症病房。在病区启用中,常志刚积极参与新病房的规划、改造;病区启用后,又亲自连夜值守,帮助新队员熟悉情况直至顺利运行收治患者;其作为第一批老队员,积极结合其在前期工作的经验对新队员进行治疗指南、工作流程等培训,开展座谈会,并传、帮、带新队员,帮助其尽快熟悉临床工作,同时缓解新队员的精神压力,安心投入工作。至2020年4月6日撤离,在B11东重症病房参与诊治100位重症、危重症患者。


在工作中,常志刚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进入病房并实施各种高危、有创操作,起积极正面引导作用;前线抗疫2月余,全心奋斗于抗疫临床一线,一直坚守在危重症患者身边,仔细查看患者、答疑解惑,鼓励患者增强抗病信心;诊治重症患者共150余例,参与开展体外膜肺氧合(ECMO)、连续血液净化(CRRT)、有创与无创呼吸支持、床旁重症超声、营养支持、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等技术项目;同时为规范新冠肺炎的治疗,提高救治成功率,常志刚带领团队建立标准化问诊清单、诊疗流程;常志刚同志还参加国家医疗队专家组关于“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诊治共识”意见讨论,并以高标准开展新冠肺炎救治工作;为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兼大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许小毛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称号



今年初,突发武汉疫情,全国医护人员紧急驰援荆楚大地。许小毛在接到医院援鄂的任务后,毫不犹豫,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他当时的想法:这是呼吸道传染病,和他的专业有关,上前线也是职责所在。不到24小时,整装待发,作为北京医院援鄂医疗队医生组组长,与20位同仁作为第一批国家援鄂医疗队的队员逆风前行,于2020年1月26日晚6点抵达武汉。


抵达武汉的时候,疫情正处于爆发期,每天数千患者确诊,情势危急。许小毛作为援鄂医疗队的一员,抵鄂后积极参与传染病病房“三区两通道”的改造,制定医院、驻地疾病防控规章制度。面对陌生环境、凶险的疾病,医务人员的心理多少会有些紧张,在病房改造期间,他和同仁一道进行穿脱隔离衣的培训,严格把关、强调细节,同时,作为老队员积极为年轻同志进行心理疏导,让大家减少心理负担。进入病房后,冲锋在前,及时关注和处理病患的临床问题。首次进病房后,对所有32位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做了梳理,发现其中危重的患者,建立预警,做好交接班。结合实际情况,和同事制定了新冠肺炎患者的问诊病历模板,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密切关注年轻同事的表现,及时疏导缓解可能出现的紧张情绪,第一批的队员在抗疫初期表现优异,情绪稳定,顺利的度过了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到第二批大部队来的时候,已经成为各组的骨干成员。在北京医院整建制的接管病区后,提出合理化建议,将患者的管理落实到各组,避免工作的混乱和无序。


抗疫期间,许小毛先后在3个病房“开荒”,每次都要收治较多的危重患者,在ICU工作期间,48小时内只睡了6小时。第3个病房开展工作初期,一晚上6小时内收治了18位患者,基于前期的工作经验,和同事积极配合,顺利的完成工作。患者的救治不仅仅治病,还要关注心理问题,在处理患者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患者都存在紧张、焦虑的心理问题,他及时提出这种情况,在平日的查房中增加了“话疗”的治疗。3月3日,病房一位患者病情恶化,先后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置入ECMO和床旁血滤等,他和同事们连续奋战10余个小时,成功使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为患者争取了生的机会。


许小毛作为专家组组长,每日参加多学科会诊,对危重、疑难患者进行精细化诊治,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作为二组医疗组的组长,不仅对患者的治疗进行指导管理,而且身先士卒,带头给患者进行鼻咽拭子的取样和进行床旁支气管镜检查等高危风险操作。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抱怨、不逃避,“干就完了”是他的行动口号!凭着踏实的工作作风,受到了患者和同事的认可,与战友们一起顺利的完成了武汉抗疫任务。


在北京发生疫情期间,积极参加新冠肺炎的科普活动,指导民众科学进行疾病的防控。6月,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7名员工在哈萨克斯坦感染新冠病毒,其中2例为重症患者,许小毛通过远程会诊,指导治疗,在医疗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最终使患者痊愈,帮助该集团解决了燃眉之急,得到了集团领导的认可。


 

D04病房护士长王紫馨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称号



疫情发生以来,王紫馨同志主动报名前往一线,于2020年2月7日随北京医院第二批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到达武汉,并被任命为第三组护理组长。2月8日正月十五元宵夜,王紫馨同志在随医疗队进行初步环境考察时,接到紧急通知,当晚即将带领第三组护理人员作为整建制后首批进驻重症病区的轮班组在病区开展工作,接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命令和尚未熟悉的隔离病区,王紫馨同志无畏考验,沉着应对,迅速集结所有队员,快速熟悉工作环境和流程,整理治疗设备和防护用物,工作中始终关注初入病区队员们的防护状况和心理状态。当晚6点至次日凌晨3点,始终坚守在病区内,带领组内16名护士,在与医生密切配合下,顺利收治了多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因病区无辅勤人员,王紫馨以身作则,带领组员为患者们做好各项医疗与生活照护,得到了他们的称赞与好评,圆满完成了抗疫首战任务。


在之后医疗队的工作中,王紫馨同志作为呼吸科护士长,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承担有机械通气、血滤等治疗的最危重患者的护理,并为组内非呼吸专业的护士进行反复示教培训。2020年3月3日晚,北京医院医疗队开展首例ECMO联合CRRT治疗时,王紫馨同志再次放弃轮休,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在病区内坚守10余小时,带领轮值护理组员们配合ECMO专科团队做好各项血管穿刺、器械安装和抢救给药的辅助工作,为成功救治患者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在医疗队的共同努力下,病人们陆续康复出院,抗击疫情的战役迎来了赢得胜利的关键时刻,为了更好的打赢攻坚战,王紫馨同志牵头,带领呼吸科医生、护士和影像学专家,成立了重症患者呼吸康复小组,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病区,运用专业知识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咳痰、主动呼吸循环的锻炼方法和肢体辅助锻炼等呼吸康复的方法,帮助他们改善呼吸方式,提高运动耐力,促进早日康复,效果显著。同时,王紫馨同志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业余时间完成多篇科研论文,论文均通过了北京医院新冠肺炎科研攻关成果审核,为医疗队科研工作的开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王紫馨同志在完成一线护理工作的同时,积极为队员们做好工作、生活和心理建设方面的保障服务工作。在抵鄂前10天内,先后安排3次组内的穿脱防护服培训,确保每位队员工作期间防护无漏洞,并多次与组员座谈交流其身心情况,使队员们在一线工作时保持最好状态。


王紫馨同志视疫情如命令,视病房如战场,直到现在仍和其他医务人员一道,奋战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线,充分展示了医务工作者舍己为人的情怀。


 

急诊科护士长宋莉莉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称号



疫情发生以来,宋莉莉带领急诊护理团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严格划分三区两通道,严密开展流调筛查工作,严谨完成隔离患者的治疗护理监测工作,有序进行发热门诊及常规急诊抢救工作。医院组建援鄂医疗队时,虽尚处于哺乳期,但她作为急诊护士长,又是党员,参加过抗击非典疫情,为让领导派她去武汉前线,甚至提前给孩子断了奶。虽最终未入队,但她同样担起了守家的重任。积极配合援鄂医疗队的人员安排,派出急诊科7名骨干护士参加医疗队,之后与医疗队队员及家属密切联系,时时了解医疗队家属所需并解决,让前方队员无后顾之忧。


在院内新冠疫情防控初期,她带领急诊护理团队连夜加班,迅速配合完成发热门诊的改造,将急诊四楼临时改建为隔离病房,使院发热门诊和隔离病房在满足感控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增加收治空间,满足更多患者就诊。并亲自深入一线到发热门诊倒班,排除空间及工作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和漏洞,让急诊科护士放心进入发热门诊工作。她认真梳理并不断完善发热门诊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感控管理、人员调配、人员培训以及相关支持保障设备物品等。为提高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护理人员的救治能力,增强应对信心,她积极组织抗疫相关制度、流程、技能等学习,以及防护装备穿脱、各种应急预案演练,确保万无一失。科学排班,保证患者、医务人员、医院安全。增加发热门诊护士以完成对来诊发热患者流调、筛查、标本采集,对疑似、确诊患者进行救治、护理、生活照顾以及心理疏导。


2月收治了2例确诊患者,当时患者特别紧张恐惧,她穿好防护装备替下当班护士并开解、陪伴患者直到情绪稳定转入定点医院;有一位疑似重症隔离患者需要吸痰,也是她亲入病房,与当班护士一起为隔离患者吸痰、采血、采集核酸标本,监督当班护士不被污染。


在防控疫情同时,急诊科日常工作也不能有丝毫懈怠,制定并严格执行三级预检,做到无一遗漏;对每位患者和陪护人员严密监测,既保护患者及家属安全,又保证医院安全。疫情期间急诊抢救室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床位使用率一直保持在190%以上,危重患者数量也较往年增加。而她与急诊全体同道,用行动筑起打赢疫情保卫生命的“铜墙铁壁”,各项工作完成井然有序。


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医院全面复工复产,国家对核酸检测实行“应检尽检”的原则以来,她认真落实医院政策,参与建立核酸检测采集室,培训并安排急诊护士来承担咽拭子采集工作,工作量由最初每天采集50余人次,增加到现在每天2000余人次。为减少人员聚集,她经常亲自上阵,加班加点留取标本。


学术方面,宋莉莉着力于科室人才梯队建设,鼓励护士参与教学、科研及创新工作,个人近年来也每年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包括此次疫情相关研究。


宋莉莉作为急诊护士长,注重团队建设,不计较个人得失,获得大家的认可与尊重。在她带领下,急诊科护理团队近年来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首都劳动奖状”、“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

致敬英雄们!!!


 

 

 

 

 

撰稿:宣传处  贺鹏

审校:宣传处  李晶

监制:李赵城   主编:李晶

编辑制作:宣传处  贺鹏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北京市,抗疫,表彰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