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网友发现,有网店在默默出售隐形的医生防刺白大褂,瞬间引起了一轮热议。
这款白大褂与普通白大褂不同,它使用了特殊的材料,可以防护颈部、胸部等重点部位,售价1800元左右,月销数十件。
一位网友在微博发帖称,逛某宝时看到了这款商品,心里不由得有些难过,“一开始还以为是玩笑,越看评论越心酸,医生真是太难了”。
诚然,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从未间断。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近十年内中国媒体报道的295起伤医事件中(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共有362名医护人员受伤,99名医护人员被患者持刀具袭击,24位医生在医患冲突中失去生命。
数据显示:在中国,有66%的医生曾亲身经历过医患冲突事件,超三成的医生有被患者暴力对待的经历。
2020年疫情尚未结束,社交媒体上还充斥着对医务人员的赞美和感谢,但从疫情爆发到现在,全国多地依然有多起暴力伤医牵动着我们的愤怒和医护人员的无奈。
所以,中国医生的宿命就是“裹紧防刺服”吗?
至少,这件白大褂的发明者不完全认为是,他表示自己也很无奈。
“我希望这件衣服的销量为0”
“买家秀里的故事心酸又温柔”
研发出防刺白大褂的技术负责人许可(化名)内心很纠结:他有时候甚至希望这件衣服的销量为0,因为不想看到有更多纠纷产生,“但如果真的发生了,我希望这件白大褂能给好人以保护。”
一年多前,许可决定把一种防刺复合材料用到医护人员的白大褂上。
他做防刺服6年了,据说保护过警察,保护过夜行的单身姑娘,还保护过中东地区生于战火中的难民,这次,许可想保护“伤医事件”的潜在受害人——医护人员。
直到今年5月,这款防刺白大褂才在某宝店上架。
防刺白大褂上市以后,许可内心复杂。
产品详情页里写的第一句话是:如果,我们的医生防刺服早一点研发出来,也许就不会再有杨文、陶勇这些事件发生。这两位医生,正是在许可潜心研发防刺白大褂的时候受到了患者袭击。“我研发产品花了一年,但医生受到伤害只在一念之间。”
为了缓解医患关系,一些地方在医院门口增设保安,对患者实施安检等措施,一些医护人员也开始自己购买防护用品。
2020年3月26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 提出建立六项安全防范制度措施对高风险就诊人员防范性陪诊,赋予医务人员避险保护和医院有条件暂停诊疗权利等。规定草案提出,医院应当建立安全检查制度,严防禁止携带物品进入医院。进入医院的人员应当主动接受并配合安全检查,不接受的,医院有权拒绝进入。
日前,《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审议通过。《规定》明确北京市医院将建立安检制度,7月1日起施行。进入医院的人员应当主动接受并配合安检,拒不安检医院有权“拒之门外”。
来某宝店里买防刺白大褂的,大都是医生或其家属。
“男朋友担心我哪天遇到乱闹的患者家属对我行凶,送了一套防刺白大褂。”
“现在上班天天穿着,心里多一道安全防护,希望再无伤医袭医事件出现。”
“女生当医生太危险了,面对粗鲁的患者,毫无还手之边,想一想就可怕。真担心哪天这种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幸亏自己上手了一件啊,上班可以稍微安心点,万幸!!!”
……
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黄蓉有一件家传防身的软猬甲,刀枪不入并可防御内家拳掌。如今,不少医护人员甚至在严肃地讨论是否需要像武侠小说中的人物那样,穿上堪比“软猬甲”的防刺白大褂,确实让人唏嘘。
现在,某宝店每个月大约有数十件的销量,不过,这反而令许可烦恼。“要是生意突然好了,可能就是纠纷增加了,有时候我甚至希望这件衣服的销量为0。”
医患纠纷,究竟源于何处?
并不是所有冲突都来自“无法沟通”
部分医生认为自己很无辜且无奈,只不过想安心地救死扶伤。
烧伤超人阿宝说过:99.9%的患者和家属,都是朴实善良的好人。但当碰上了那0.1%的奇葩,你再有耐心再讲道理也没用,那很可能就是杨文医生和陶勇医生的下场。杨文医生和陶勇医生没有做错任何事情,他们悲惨的遭遇,仅仅是因为老天爷不长眼,让他们碰到了极品的奇葩。
陶勇医生被伤后,正在接受治疗
烧伤超人阿宝所说的少数人确实存在,这些人很无知,认为用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这种伤医事件确实应该避免发生,这也是安检制度的设立缘由,想必防刺服的研发者也这么认为。
但,并不是所有冲突都来自“无法沟通”。
作为医生,经常肩负的是“终审”的重任。“终审” 的可能是一个人的生命。很多走投无路的患者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千里迢迢赶来,就为了听医生一句“判决”。
一句“可以试一试”,这个家庭就可能砸锅卖铁继续治疗。一句“没治了”,他们或许就不再辗转。医生的一句话,有时重千斤。
有患者为了治病倾尽家产,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想要得到医生的关心和安慰却等来冷漠和无视。患者的心痛何处安放?
所以,错都出在医生身上吗?不。
中国医生的现状是,有的人一天接诊上百位病人,有的人一天需要做十几台手术,连吃饭喝水的空都得自己挤时间。
或许他们一开始都能耐心倾听讲解,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可人类的耐心像电池,都是有限的,电量快要耗尽时,总有一些不耐烦的情绪出现。难道让医生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小甜甜机器人?
另外,不负责任或缺乏医德的医生也是存在的。
但这些医生的不良行为,被一些媒体不知抱着何等居心地一味曝光放大,也不乏是在进一步破坏医患关系,给一些患者和准患者造成刻板印象。
这些不明真相的“印象”,无疑也是造成纠纷的潜在因素。
早在安检新规出台时,就有过旗帜鲜明的反对声音。
“给医院装安检设备的思路本身就是错的,建立有效解决医疗纠纷的正规途径胜过医院安检。”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医疗改革与医药产业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王震说,“真要动手的话,徒手也能,那最好给每个医生都配两个保镖。”
在他看来,把每个医生都重重“武装”起来,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保障医务工作者的安全,首先要厘清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原因,并建立有效解决医疗纠纷的正规途径。王震说,“大儿子(业务科室)犯了事,让二儿子(医疗纠纷处理部门)来处理,患者会怎么想呢?”
他认为,现在最需要的是成立一个真正的医疗事故第三方鉴定机构,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医疗矛盾、纠纷的仲裁机制,这个仲裁必须独立于医院及卫生行政部门,且保证零门槛。
如果真的希望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不应该只是一身“软猬甲”或者一台安检机——那只能解决暴力带来的伤害和个别事件发生的概率。
但,这同样也是“一刀切”地把医生和患者推在了对立的两侧。
原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曾表示,医院安检一定是弊大于利。
他表示:安检并非解决所有暴力伤医的可能,目前检的可能是利器,以后是否发展到连液体也检查呢?希望不要了!美国有些医院也设安检,也许是美国人希望自己的生命不受到威胁,但是防得更多的是恐怖分子的袭击。
要防止恶性伤医事件的发生,仅仅靠安检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对伤医者人人共愤的正义氛围。值得注意的是,比砍人者更伤人的是对伤医案喊“砍得好”的人,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谁人无过?难道有错无错举刀乱砍的“病人”就不是犯罪吗?就能免于法律制裁吗?所以,在安检之外,我们还要对行凶犯罪者绳之以法!
……
明明,那些穿上防刺服的医生自己,才是最渴望医患和谐的人。
“防刺白大褂”的研发者也如出一辙,反映的不过是中国医生和网友的无奈。
更根本的问题,还没有被解决呢。
援鄂医生刘凯在护送病人做CT途中停下,
陪着87岁老人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图源网络
*文中“许可”为化名。
来源:健康界作者:暗子
本文部分内容自:
观察者网、新闻坊、中国医师协会、好医生网、健康中国、天下网商、淘宝网、新浪微博、@健康界任平生、@陈勤奋、@卖家、@何以为蒸黎、《叙事医学》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