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普丨颅内动脉瘤(三)

2020
09/04

+
分享
评论
贺世明
A-
A+

对于那些需要驾驶的患者来说,更适合选择介入治疗。


✎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关键是将动脉瘤与正常血管完全隔离,达到防止动脉瘤再出血的目的。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两种方法,开颅夹闭和介入治疗。开颅手术是指行开颅手术暴露动脉瘤,并在动脉瘤外部夹闭瘤颈,将动脉瘤隔离在正常血管之外。介入治疗是经导引导管将微导管插至动脉瘤内,经微导管向动脉瘤腔内放置栓塞物质,直至将整个动脉瘤完全堵塞,同时尽量保持载瘤动脉通畅,也可根据病情进行载瘤动脉闭塞。


自从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出现开始,人们见证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迅速发展。介入材料已从最初的可脱卸球囊,发展到如今的可脱卸弹簧圈、支架、液体栓塞材料和血流导向装置。近期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研究(International Subarachnoid Aneurysm Trial, ISAT)的结果提出,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已不再是开颅夹闭的候补手段,而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之一。ISAT研究是一项由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资助的国际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比较破裂出血颅内动脉瘤外科手术和弹簧圈栓塞治疗的疗效。2002年10月,初步的结果在Lancet上发表,有2143例患者进行了随机分组,其中介入治疗组1073例,开颅手术组为1070例,两组1年随访时有效的患者分别是801例和793例,随访1年时介入治疗组和开颅手术组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分别是23.7%和30.6%,介入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开颅手术组,治疗风险相对减少22.6%,结论是介入治疗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开颅手术组。更长期的随访(6-14年,平均9年)结果也显示,治疗5年时介入治疗组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开颅组(11% vs 14%,p=0.03)。



 
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优势不仅体现在手术的安全有效性方面,也体现在其他一些临床疗效指标中。ISAT研究的次要终点事件分析发现,介入治疗后患者的癫痫发生率显著降低(RR=0.52, 95%CI 0.37-0.74)。对于那些需要驾驶的患者来说,更适合选择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的另一项优势体现在手术时机几乎不受血管痉挛的影响。另外,也有回顾性分析显示,介入治疗后患者发生血管痉挛和迟发性缺血损害的比例显著降低。

因此,2012年美国卒中协会的有关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疗指南中也指出,对于破裂出血的颅内动脉瘤患者,都应该尽早进行动脉瘤的外科夹闭或介入治疗,而对于那些既适合开颅夹闭又适合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应首选考虑介入治疗(I类B级证据)。

对于年龄超过70岁,病情重,基底动脉尖的动脉瘤患者,应该首选介入治疗。虽然介入治疗多数可作为首选,但尽量致密栓塞动脉瘤仍然重要(I类B级证据)。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动脉瘤,开颅,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