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对麻醉学科的质和量都有强烈的需求,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米卫东 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紧跟时代发展,做好“质”“量”双提升
麻醉学科成立初期,实施麻醉的从业人员、设备、技术整体都是比较初级和简单,尽管我们现代麻醉的奠基者和前辈们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89年,原卫生部“12号文件”正式将麻醉学科确定为独立于外科的临床二级学科,作为与大内科、大外科、妇产科等平级的临床学科,麻醉科从人员架构、从业人员素质到临床的技术等都产生了飞跃式的发展,保证病人术中的无痛及生命体征的稳定及安全也成为了麻醉科医生的核心职责。
近十年来,麻醉学科发展更加迅速,在发达地区的大型三甲医院,管理水平、技术能力及临床经验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基本上是持平的。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又发布了《关于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对麻醉学科发展的线路方向、服务范围、人员配置、人力资源、绩效指标等都给予了很明确的指导,对我国麻醉医师短缺问题、麻醉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麻醉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政策支撑和有利保障。
从量的角度看,无痛诊疗、日间手术、中央手术室这三个领域发展的需求量是极大的。比如在欧美发达国家,日间手术基本占到了每天手术量的一半甚至是70%。“要借势社会对麻醉学科和医疗发展的需求,建设好麻醉学科的‘三条线路’。”米卫东教授强调。
从质的角度,不仅仅要关注术中的生命安全,还要让患者在术后能有良好的转归。术后良好的转归不仅与手术操作相关,在很多方面都与麻醉技术实施的优与劣相关。术后心脏并发症、中枢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术后感染等,都可通过麻醉技术的优化得以缓解。做好精准科学的麻醉管理,可以有效减轻和降低外科手术打击带来的并发症。
“健康中国,对麻醉学科的质和量都有强烈的需求,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米卫东教授提出。
坚守抗疫最前线,多方位、多角度参与抗疫
2020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大量麻醉医生恪守使命,坚守岗位,勇于“逆行”,尽管存在很大风险,仍积极参与到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去。米卫东教授指出“从学科角度来讲,麻醉学科是包含了三大方面:临床麻醉、疼痛治疗和重症救治。由于学科优势,在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中,麻醉学科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抗击疫情期间,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CAA)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医师分会(CSA)也一起联手,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募集一线需要的抗疫物品,包括建立气道的可视化器具和耗材的支持,气管插管中安全防护使用的正压头罩支持等;二是积极组织专家撰写了诸多防疫中麻醉相关的专家共识与指南,并发表在国际麻醉学顶级期刊杂志上;三是CSA和CAA联手建立了心理咨询平台,对一线麻醉医生、护士遇到的心理上的问题及时疏导;四是开设了答疑平台,让全国的麻醉科医生,寻找全国擅长的专家对防疫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答疑,对各地的防疫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支撑、指导作用;五是开设新冠防疫的线上培训活动,利用中国医师协会基层培训的网络平台,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新冠防疫知识培训。
“此次抗击新冠疫情中,第五届委员会众多的常委、委员都参加了直接救治工作,我们也及时对这些事情进行了收集和表彰。在抗疫‘醉’美麻醉人的活动中,让参与到一线救治的麻醉人写出他们的感受,通过宣传他们的事迹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米卫东教授介绍到。
从“麻醉大国”到“麻醉强国”,强基层是根本
谈到基层医院麻醉科发展,米卫东教授表示,强基层、提高基层,是中国麻醉学科真正走向世界最重要的一环。
为了提高中国麻醉学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大基层麻醉,CAA通过“精准扶贫—麻醉专科医联体建设”项目,促成国内200多家大型三甲医院麻醉科对口学术帮扶800多家贫困县市级医院麻醉科,从而使千家医院心手相连,让更多的基层患者感知舒适医疗。其次,米卫东教授在上任后,组建了一个科研工作委员会,一方面是为了追踪、跟踪和把握学科前沿内容,紧跟学科的前沿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是为了帮助一些基层、或者是科研欠发达的地区、医院、科室等,使他们的水平能够提高,跟上现代麻醉学的发展。同时,还启动了CAA维权工作委员会,对中青年麻醉学专家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通过教学、讲课、讨论等形式,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医学法律相关知识,使他们既懂专业、又懂法律。
“这些工作的开展大大提升了中国麻醉学科团队的实力和能力,对学科发展起到很好地促进作用。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一定能够实现从‘麻醉大国’走向‘麻醉强国’的中国麻醉梦。”米卫东教授对此充满信心。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要抓住一切机会
目前,麻醉学科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人才缺口仍然很大,二是麻醉科医师缺少在重症救治中管理病房的机会。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的数据,麻醉量每年增加的比例在10%左右。目前,我国麻醉科医生约在9万人,麻醉科医师的年增速在6%左右,这个比例根本满足不了中国手术量和麻醉量的增加。面对这样的人力资源缺口,米卫东教授认为,要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麻醉专业,必须改善两个方面:一是提高麻醉学科的社会认可和认知;二是社会地位提高和经济收入的提高,与此同时,人才培养也需要重视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和规范化的专科医生培训,把每一位麻醉专业的医学生都当成优秀的临床麻醉专业人员去培养。量变引起质变,当麻醉科医生水平越来越高时,麻醉学科整体水平也会相应提高。
其次,临床麻醉、疼痛诊疗和重症治疗,这三个方向永远是麻醉学科的内涵。但是在中国很多医院,重症、疼痛与麻醉是独立的行政科室。2019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的文件中涉及了麻醉后监护病房的建立,包括病房建设、人员配备都有很详尽的指导。“麻醉学科想要真正成为在临床麻醉、疼痛管理和重症治疗方面全面发展、并具有良好结构的学科,必须建立起自己的麻醉监护病房或者是重症监护室。我希望全国的麻醉学科能抓住这个机会,尽快地把麻醉后监护病房(AICU)建立起来。”米卫东教授强调。
转载来源: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