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评论:说一说网络疯传的“上海市某医院缴费10万才急救”事件

2020
09/02

+
分享
评论
吴帅
A-
A+

人为什么没救过来呢?

多家自媒体在疯转《痛心!缴费10万才能急救,23岁女孩于上海某医院去世... 》的文章,文章留言背后,是正义感爆棚的某些网民们在质疑涉事医院的医德丧失。
 



看完这篇死者家属或者朋友所写的文章,我会是一种莫名哀伤的感觉。在这里,我本来想讲道理,做是非判断,但是看完全文,我已经毫无讲道理的欲望和想法。
 
23岁,如花一样的妙龄女孩,猝然病逝。作为爱她的家人和朋友,爱之深责之切,对医院的处理有异议,乃至是自己的理解,这是人之常情。
 
爱得越深,就会恨得越深,爱恨就是一瞬间的事情。生死,又是最容易触发恨意和愤怒的开关之一。
 
因为位置不同和信息不对称,普通人总会容易误以为——如果医生按照自己理解的想法和行为去做,结果可能就会得救。而作为医生,尤其作为严格执行急救程序的医生,他们如机器人一样理智和无情,不可能会听病人的主张。这,是无数医患冲突的思想源头。
 
从逻辑和常识的角度来判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这样全国知名的三级甲等医院,几乎不太可能犯这种不缴费10万就不抢救的低级错误!不要问我为什么,这就是行业经验的本能判断而已。
 
支付宝不能缴费?用过支付宝的人都知道,支付宝可以转账到银行卡的。医院要求家属缴纳医药费用,这也是惯例。医生不太可能因为费用没到账,就停了急救用药。
 


问题通常出在,对病人的状况认知不一样,病人觉得要急救,医生觉得生命体征平稳。对医疗处理不一样,医生认为输液用药就是在处理急救,患方认为未必是。一旦结果不好,重病的病情变化非常快,患者就认为医生的判断和处理有问题,所以才造成结果恶化。而不能理解,即是按照教科书般的用药流程规范化,患者的病情依然有恶化乃至是死亡的可能性。这就是最残酷的事实。
 
但问题是,人为什么没救过来呢?我想这就是最现实的问题。
 
医疗不是万能的,医院不是万能的,医生的力量也是有限的。但医者能不能指责患者的期望值过高?
 
换位思考,当然不能。患者对医疗和医生有高期望值,这是人之常情,是本能反应。
 


看了这家医院的回应,我觉得非常的冷静和克制,我认为基本是可以拿得出手,值得我冒着被骂的危险,为之说几句话的。
 
一者,作为医疗机构,要做好了被患者不理解乃至是批评,甚至吹毛求疵的准备。你无法要求患者和专业医生一样,对医疗和死亡有着同等的认知和理解。所以,理解是常态,不理解也很正常。
 
二者,只要是通过正当渠道提出自己的质疑,甚至要求第三方专业机构介入调查,而不是涉及到使用暴力或者是违法违规手段,都应该报以宽容。但是,一旦过了界,比如人身攻击医生或者破坏医院公共财产,逾越了底线,就应该零容忍。

三者,无论是服务态度还是专业处理方面,哪怕是大医院,也未必没有瑕疵,应该有雅量听取来自临床一线的患者的意见和声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在这种意见的对峙过程中,医者高高在上,指责患者理解力和专业力不足,用一些低级语言刺激患者,比如奇葩头脑,其实都是容易丢分的。更不能把患方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可能性,斥责为造谣,恶意中伤。一切大胆的假设,都应该容许存在。医生们千万不能犯那种低级错误——误以为每个人都像自己经受过医学教育和训练,对医疗现象的理解能力和认知和自己是一模一样的。
 
当然,文章更想表达的意思是,我同情这位病人的遭遇,也理解家人和朋友的这种表达。
 
生命无常,好好的爱每个人,爱每一天,把日子过好,这比什么都重要。
 
医疗机构不可能是完美和万能的,在本质上,这更是一个生死转化最频繁之地。所以,我们要理解医生们的工作。害群之马有,但大多数医生在自己岗位上,是尽职尽责的。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医生,医院,患者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