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佐教授:日间手术麻醉需突破的三大问题

2020
08/30

+
分享
评论
米勒之声
A-
A+

日间手术是诊疗模式的改变。微创手术和麻醉技术的进步是日间手术得以兴起的前提。日间手术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缩短平均住院日,所谓以一两天住院称为“日间手术”的提法,很容易使人们误以为日间手术就是既往手术的“缩小版”模式。真正的日间手术是跨越病房资源的占用,在院停留不应超过24小时。只有出现计划外情况,才会出现无法离院而临时收住院。因此,过高的住院率提示日间手术的质量需要改进。所以说,日间手术是诊疗模式改变基础上的技术调整。      

日间手术在我国开展相对较晚,这与我国国情、患者就医习惯、费用支付,以及文化有关。   

近年来,在国内一些大医院的带动下,日间手术风起云涌,发展态势良好。   

日间手术多方获益已成共识,但正规化、规模化开展才能实现获益。   

其中,三个问题必须解决好。   首先,必须明确建立日间手术的管理模式。   

多点散在无规律性安排、混在住院手术一并管理、以专科为轴心管理,甚至混为传统门诊手术管理等不仅不能适应规模化开展日间手术,更容易引发安全问题,并导致人力和资源浪费,形成新的不良资产,不确定性因素与高效运行的矛盾给麻醉医生带来压力,最终麻醉学科的决策权力降低,各种矛盾集中在麻醉科。   

鉴于国内各医疗机构空间布局所限,目前尚无统一的日间手术管理模式。  

日间手术场所、无痛内镜检查场所、麻醉后恢复场所,以及日间病房等如何统一有效管理,确实是难以周全之事。  

麻醉科要想获得统一管理的权限,也受制于很多因素影响。   

但无论如何,建立日间手术统一管理的模式至关重要,这个问题不解决日间手术很难良性发展。   

其次,必须建立麻醉科门诊。   

当日间手术规模化开展时,麻醉前评估一定会成为问题。   

速度和质量是一对矛盾,麻醉前评估是患者安全和质量控制的第一关。   

如果缺乏麻醉前评估的机制,不仅直接影响患者安全、直接影响运行效率,更容易引发科室之间矛盾和推诿,导致患者体验降低。   

因此,开展日间手术必须要设立麻醉科门诊,其功能除了术前患者安全把关外,还承担着患者术前方方面面的管理,如术前宣教、术前准备、各种告知、预约流程等。   最后,日间手术后离院管理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日间手术离院后管理是最缺失的一个环节,离院后随访流于形式、流程缺乏有效性、并发症/不良反应应对不及时,离院管理问题甚至限制一些病种纳入日间手术模式。   特别是外地患者,离院后大多在酒店恢复和等待复查,显然影响日间模式的接纳程度。   

由于社区医疗没有建立联动机制,处理术后疼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手段的应用受限,这些都给术后看护和患者恢复带来不利。   

日间手术后恢复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似乎超出了医疗机构的能力范畴,需要统筹解决。        

日间手术除主体的手术环节外,术前和术后的管理主要在院外   实施,因此,只有建立可行的模式、充分发挥麻醉科门诊的作用,并解决好术后离院恢复问题,才能说真正构建了日间手术的体系。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供稿

转载来源: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米勒之声编辑部米勒之声,用心相伴关注米勒之声关注麻醉及围术期领域新动态米勒之声,总有一天,会有您的心声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日间,麻醉,医疗,住院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