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王群山 | 风乍起,合当奋意向人生

2020-09-13   晔问仁医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王群山,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一科副主任,房颤中心业务总监


王群山

风乍起,合当奋意向人生

人 物 介 绍

王群山,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一科副主任,房颤中心业务总监。兼任中华医学会心电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全国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及面上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科技评价与评审专家,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专病委员会委员与心电图学组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心律失常专病诊治中心秘书长等学术任职。 

临床业务全面,精通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熟练掌握冠脉、心律失常与先心等常用介入诊治技术。个人累积完成经导管射频消融、冷冻球囊消融、起搏器与CRT/ICD除颤器植入、左心耳封堵等各种心律失常的介入手术6千余例,介入手术成功率和病例数居于国内前列。在美国Mayo Clinic完成博士后训练,曾赴德国汉堡、法国波尔多、台北荣民总医院及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等多家国际著名的心脏电生理中心进行交流学习。  

先后荣获新华医院“匠心医者”、“感动新华人物”、“服务标兵”等荣誉称号。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得2020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六项科研奖励。  


 

 
 
采访笔记
五年,可以改变许多人生。

我对他说,五年前,你的成绩单,是一张纸,眼下,可是一叠纸。他呵呵地笑,神态如昨,反问我,我更油腻了吗?我正色道,你不油腻,也不用泡着枸杞菊花西洋参的保温杯,你俊朗着呢,只是鬓角星星点点。

“从一张纸,到你所说的一叠纸,事实上,我并没有改变。”他也正色说道。

于是,我们掰着手指数过来……

他保持着翻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习惯。这本期刊,创始于1899 年,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也是影响力极大的技术商业类杂志,内容涉及互联网、通讯、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一有空闲,他会把自己埋在书斋,看评论,写笔记,思考,他尤其喜欢看那些突破性的技术。

“突破性技术的定义非常简单,那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高质量运用科技的解决方案。在电生理史上,就有这样的突破性技术,我们身临其境,无比荣光。”

他保持着清醒,这些年,他显然有了更深邃的思考,关于手术,关于疾病本身,关于新科技的一切。

“从石器时代到数字时代,人类走了十万年。从泰勒斯发现静电现象,到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科学家走了两千年。而21世纪,技术创新如同井喷。科技这把利器,将会带给人类的是喜是悲,人类在如此蓬勃的技术发展之下,将会走向何处——这个问题简单却尖锐,是我们都需要去思考的。”他说道。

他继续保持着对人的善良与热情,尤其是,当他的对面坐着病人。

“我常常想,初心是什么,这些年我悟出,初心就是良知,是穿上这件白袍的一刹那,眼前闪动的光芒。所以,不管你是见星辰,还是见尘埃,医心如初是不变的。”

我笑道,变与不变,你总在那里,你不会变成一只鸟,飞往你的那座山。

“我们还在路上,参悟医学本质也罢,电生理的颠覆性创新也罢,都是途中的风景,一样的美不胜收。”他笑道,笑容温暖。

“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莫名其妙地,我就想起这句歌词,我想拿来送给他,致敬他的下一个五年。

 



1  

最多的变化


 



唐晔:王主任,距离上次采访,已经过去五年,这五年,您认为幸福感还是和过去一样吗?

王群山: 是的,五年如流水一般,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至于幸福感,我感觉和过去差不多,也许是,我对物质的欲望并不很高,但对精神的塑造是有一定追求的(笑)。
 
唐晔:这五年,您的变化是什么呢,行业的变化又是什么呢?

王群山: 五年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从业务职称、行政职务,甚至是专业领域的头衔,都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从硕士生导师转变为博士生导师;在电生理方面,当上了中华医学会心电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全国副主委;目前担任了科室的副主任;在科研方面,手头有两项正在进行的国家级项目,以及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培育项目……这些变化,大抵得益于这些年业务技艺的成熟。

提到技艺的成熟,五年的心血没有白费。从当初的懵懂初学者,完成了质的飞跃,被认为是同专业的佼佼者,进步有目共睹,但我想,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进步,是新华医院心血管学科的进步,更是医疗科技的进步,科技实实在在改变着生活——这些年,科室引进了更好的设备,科技的优越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精确的导航消融下,能做到数字化的“精准”——损伤力精确到克,精准到毫米,早先摸索阶段的犹如“手排挡”的操纵痕迹几近消失,现在都改换门庭,成了“自排档”;再比如,早先电生理治疗为了防辐射,医生要背30斤左右的铅衣,现在的技术,我们称为“无线精准EP”或者“绿色电生理”,术者可以不再必须身披厚重的铅衣,不再必须承受大量的X射线损害。与此同时,病人也将得到更大的获益,尤其是对孕妇、儿童而言,这些过去是电生理治疗禁区的领域,都在取得突破。而且,技术发展使手术人群的年龄范围得到更大拓宽,八九十岁做电生理治疗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正因为电生理学走在了行业前端,才终于做到了“精准、绿色”。技术的提高,最受益的当然是患者,病人的体验度更好,最让我们欣慰的是:病人的手术时间,从五年前的五六个小时,缩短到现在的一两个小时。
 
唐晔:看得出,您对技术的未来是充满热情的,尤其是在医学界,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王群山: 还是这句话,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也改变生命。从技术的进步来讲,一切皆有可能——技术会有更多发展,应用会更简便,理念上也会有更多突破。打个比方,过去觉得一定要手术治疗的,但在未来,甚至可能通过药物调节,不再需要手术。从医生的角度来讲,技术提升当然会使治疗更加完善。拿电生理来说,新的技术得到更多的应用,特别是进入了三维导航时代。二维的手段和技术非常有限,而三维导航完全是颠覆性的,就像智能手机和20年前的大哥大完全是两个概念。我相信,技术的革新,理念的革新,将会带来更多革命性的变化。

其实未来已来,奔腾之势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所以,要用开放的、包容的心态面对未来,即使将来有机器替代了手术医生,相信新的时代也会衍生出更新的行业。自己一定不要放弃努力,而是勇于接受改变,终生不断学习,投身到新的行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例如疾病的预防,疾病的预后等等——努力让更多的人不生病,带来的益处是无限的。
 
唐晔:这些年来,您的关注点是否发生变化呢?

王群山: 是的,我觉得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过去,更多关注于某一台具体的手术,现在,除此以外,还要关注疾病产生的原因、术后的愈后,甚至如何使之延年益寿。

比如,病人的愈后问题。房颤病人进行消融治疗,长期以来会有不同情况,有的病人治疗效果很好,也有的病人效果不佳,甚至引起脑梗、中风。那么,如何减少病人术后脑梗、中风,就是我们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现在,我们会进行左心耳封堵术,降低房颤栓塞性中风的概率——研究显示相比正常心律,房颤增加栓塞性中风5倍到7倍,而非瓣膜病房颤90%以上的血栓来源于左心耳。和一般脑梗塞不同,房颤导致的栓塞性中风更为危重,具有“三高”即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我们对房颤病人进行风险评估,达到中高级风险的病人,就要进行左心耳封堵。可以说,这是直接隔绝了血栓的源头,降低非瓣膜病房颤病人的中风风险,以期免除终生日日服用抗凝药物的风险和繁琐。

关于房颤导致的中风,我开过许多次讲座,不停地科普宣教,做了很多推广工作,传授我们的经验,希望基层医生一定要关注这一现象,加以预防。我们配合房颤导管消融一起进行的“房颤一站式”治疗,连续三年治疗量保持世界领先,从去年到今年,发表的六篇学术文章都刊登在了心脏病领域国际顶级期刊——包括《欧洲心脏病学杂志》子刊上,在这个领域都是有口碑的。

不过,我们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上升的手术量,更希望病人能得到更好的康复,同时还在进行很多创新项目,比如脉冲场消融、体外消融——普通的消融是在体内进行,而体外消融就像化疗,是在体外进行的,我们所治疗的第一例体外消融的病人,恢复的很好;此外,用药问题,我们也在着重关注。抗凝药物、抗栓药物如果天天服用,长此以往就面临出血的风险,如果将来可以无需服药,那对病人来说,将是一大福音。


 

2  
最好的治疗

 


唐晔:您说过,“无线精准EP”与绿色电生理是所有电生理医生追求的目标,也给病人带来很大的获益,如何理解呢,目前的发展如何呢?


王群山: 三年前,由我的导师李毅刚教授创立的“无线精准EP”,一经提出即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目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绿色电生理都是热点话题。绿色电生理,不光是一项电生理的技术变化,而是整个心脏介入的新领域、新平台、新发展方向。介入作为崭新的微创手段,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成功救治了无数病人。有趋势表明,不光导管消融可以做到零X射线,而且起搏器等器械植入,以及其他的心血管介入技术,将来都可能做到零或者接近零X射线。这是实实在在可以实现的。

无线精准电生理或绿色电生理是时代的进步。当然,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的发展成熟,还需要时间。一方面,对这项技术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目前的技术,是基于二维时代发展成熟起来的,适应三维时代的器材、导管等还有待进一步突破。不过,更应该突破的是理念,我们不要忽视X线对患者的损害。学习应用新的绿色电生理技术,不能以损害患者的安全为代价。一定不能为了零射线而零射线,把病人暴露于可能的创伤风险中。在任何场合,一定要充分强调病人的利益,把病人的风险降到最小,绝不能以损害病人的利益和安全,换取这项技术的突破。这项技术之所以有生命力,也在于病人有更多的获益。
       
唐晔:最近几年,有没有让您非常愉悦的事呢?

王群山: 最开心的,依旧是治愈病人,得到重生。说一件事,2004年我们收治过一位房颤消融治疗的病人,那也是我们第一例房颤消融的病人,我们需要勇气,而病人更需要勇气,经过沟通,他决定冒险尝试这种新型的治疗方法,令我们感到鼓舞。当然,手术很顺利,治疗效果很好,这一晃就是16年。到了2020年疫情期间,他发生了房扑,需要再次做消融治疗,是我给他做的手术。

手术中,我有一个惊讶的发现:经过16年,当初消融手术时的消融圈印记依旧在,肺静脉电学隔离完好,我们不到半个小时找到了房扑病症,之后的问题迎刃而解,手术在一小时内结束——这和2004年这台手术进行了八个小时,简直不可同日而语。16年前手术的时候,病人正当盛年,如今已然步入老年,经过这样的手术,他在未来的日子里仍能安稳平和,我真的为他高兴。和这位病人的旧友相逢,是医患间友谊的延续,更是携手战胜疾病的一段佳话。
 
唐晔:您认为,怎样的治疗才是最好的治疗?

王群山: 最好的治疗也许并不是最先进的治疗,而是最个体化的、最合适的治疗。我今天专家门诊的时候,遇到一个早搏病人,他坚持说,一定要吃某一种药,吃了身体才会好起来,而且这是早几年某一位专家医生告诉他的。我检查下来告诉他,这个药物已不适合他现在的身体状况了,可以换一种更适合的药物。刻舟求剑、缘木求鱼的道理谁都懂,但是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无所适从了。
 



3  
最想做的事

 

唐晔:从人文角度来讲,您对医学的思考是什么?  

王群山:   我认为,可以用“医心如初”这四个字来概括。第一,作为医者,总是希望病人可以恢复到生心脏病之前的状态;第二,不管有多少头衔,多少光环,也不要忘记进入行业最初的心态,对每个病人都要像当年做小医生一样尽心尽力、善良真诚,在病人需要你的时候,给予人文关怀,力所能及的帮助和真诚用心的宽慰。  
   
唐晔:除了保持着医者初心,这些年还有哪些方面没有改变呢?  

王群山:   我的秉性没有改变,我依旧是一个愿意沉下心做事的人。这次疫情期间,有过一段居家隔离,我会找出专业教科书籍再读一遍,静下心来体会细节。我思故我在,我依旧热爱学习,对未知的探索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学习是终身的,我的求知欲一直都在。  
   
唐晔:您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您带教的特点呢?  

王群山:   第一,注重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第二,教学相长是很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思考也会更加缜密,在科学发展迅速的时代,不能拿老眼光解决现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作为老师不断学习;第三,一代胜于一代,前浪和后浪之间,在我看来是“竞争关系”,作为前浪,一定希望后浪更高一点,现在的学生,成长学习的环境优于过往,但在成长环境中面临的压力与竞争也是绝无仅有的,作为老师,应该把面对挫折的经验,更多地传授给他们。  
   
唐晔:您对他们说的最多的话是什么呢?  

王群山: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成长中的年轻人,对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一定要有一个设定,在现实的条件下,朝着这个方向做最大的努力,勇于挑战,为自己创造条件,改变自身处境。  
   
唐晔:您觉得,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医生?  

王群山:   做医生之前,首先要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除此以外,在你的领域一定要有个目标:成为卓越的医生——未必最有名,但一定要做到自己的极致,而不是得过且过。  
   
唐晔:如果您给医学生上一堂无关专业的课,您想讲些什么呢?  

王群山:   我可能会讲述心内科或者电生理的医学史。之所以想聊一聊医学史,是想告诉学生们关于医学发展的历程,让大家意识到不同时期,对于疾病的认识是不同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认识疾病的水平是日益发展的。此外,医学史是和人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看到,优秀的医学家在不同时代所做出过的贡献,告诉大家,电生理的发展是活生生,一脉相传的。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慢慢的积累。  
   
唐晔:您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王群山:   希望做好每天的日常工作,把科研项目认真完成,我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希望力所能及的事情都做到位,这就够了,并没有很多对未来遥远的畅想。  
   
唐晔:最近有什么阅读吗?  
 
王群山:   零零碎碎看了一些人文类的书籍,例如《记录中国》,这是一个记者写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所发生的一些重要的,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历史事件。  
  
唐晔:有没有计划和家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呢?  

王群山:   对我而言,这一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一件事,家人对我的支持会让我有一些愧疚,在疫情期间,我答应父母回家陪陪他们,但后来只能取消,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办法可以见他们;对于孩子而言,我也缺少了很多陪伴。这些可能是我执着于专业的代价,有得必有失,只能努力对病人做更多的贡献了。所谓风乍起,合当奋意向人生。  
 
  

采访/唐晔  编辑/阿迪拉

#王群山,生理,病人,房颤,科技,消融,手术#
  • 国际数据
  • 国内数据
更新于 更多数据 >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