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数早已突破2000万人,输入病例源源不断。抗疫,即将向常态化演变。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厦门地区唯一一家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院长王占祥告诉MED24,他们医院打赢了在上半场遭遇战,还有下半场的常态化持久战。
年初,刚刚走马上任院长的王占祥就遭遇了一场疫情大考。面对大量不确定因素,他感觉压力很大,尤其担忧医护人员的安危。
“武汉那场多名医务人员被感染事件,就在神经外科,而我也是神经外科医生,所以我就更紧张。”
王占祥带动全员快速反应,在细节下功夫:充足的物资保障、全员培训、隔离病房严格的制度落实、关爱医护让他们及时休息、心理疏导……
他们只用5天时间把普通隔离病房改造成了负压病房,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为后续接诊大批病人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
当源源不断的新冠病人来到医院时,有1/5是危重症。其中有人是癌症晚期,有妊娠中晚期,还有少年儿童。这都对救治造成巨大的难度。
“好在我们医院有一支强力专家团队,他们经历过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考验,经验丰富。而且我们也有一个大型的三甲医院综合实力的保障,所以整个救治过程当中还是比较顺利。”王占祥介绍。
针对不同的患者,医院召集专门的专家组,一人一策,采取不同的救治方式。对危重症患者,ICU、呼吸科、感染科团队每天会诊和讨论,调整策略,同时和国内其他地方的专家密切合作,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成功挽救了所有危重症患者。
“从1月22号我们收治第一个病人,到3月4号本土病例的清零,上半场我们实现了患者0死亡,医务人员0感染,危重患者100%治愈。”
此外,王占祥相信,科技创新也许是战胜新型疾病的这最有利力量。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大年初一就上线了新的网上发热门诊,让发热患者既有空间的隔离,又可以得到及时诊断和处理,既消除了病人的恐慌,又排除了没必要去医院情况。
此外,医院也在抗疫中采取了发药机器人、AI辅助肺部影像分析等新技术手段。疫情常态化后,继续探索新技术,也将是医院应对下一次危急的有效策略。
“我是搞神经外科专业的,这个领域新技术近几年在国际上进步飞速,所以我特别的有感触。”王占祥说。欧美国家已率先启动脑计划研究,探索神秘的神经系统,挖掘疑难疾病的根源。我国也必须加紧步伐。随着人口老龄化,很多衰老相关神经系统疾病正在成为国民健康的重大挑战,威胁不亚于这场疫情。
目前,这位曾获得中国医师行业最高奖——中国医师奖、曾完成国内第一例颅腔重建全颅再造术的神外专家,正带领团队在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例如阿尔兹海默氏病、帕金森氏病的诊疗,以及临床新技术对难治性疾病治疗中大胆探索。
“微波技术可以无创地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我们还在探索当中。有机会也很愿意把我们做的一点工作跟大家做个介绍,抛砖引玉,号召大家花时间和精力共同探索,相信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
编辑:L10
视频:毛寿皓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