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易出现这种症状,警惕这些“捣蛋鬼”潜伏在食物隐秘的角落!
武汉闷热的夏季
刚出门就一身汗
回到家就只想躲进空调房
喝瓶冰汽水、挖勺大西瓜
再配上街边买的卤鸭脖和鸭脚
夏天就这样惬意的过完
but,到嘴一时爽
隔天就疯狂跑厕所
夏季美食虽多
但也是细菌繁殖的温床
趁你不注意
躲在隐秘角落的细菌病毒就偷袭食物
害你腹泻,甚至食物中毒!
食物为啥会导致腹泻或中毒?
哪些食物在夏季易引起腹泻、中毒?
一旦食物中毒我们该么办?
协和感染科专家教您避坑
藏在食物隐秘角落里的“微生物”
远离它们,轻松一夏!
食物中毒的症状?
1、潜伏期短,发病急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同时发病。
2、病人在近期内都食用过同样食物,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该有毒食品的人群中。
3、当立即停止食用该种食品,发病也立即停止。
腹泻原因有哪些?
夏秋季吃了不干净的食物
轻者会发生腹泻
严重的还会引起食物中毒
一般表现为散发
也经常有暴发报告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1.细菌感染 :包括霍乱弧菌、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致泻大肠埃希菌、副溶血弧菌、沙门菌、弯曲菌、气单胞菌和类志贺邻单胞菌、蜡样芽胞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
2.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导致急性腹泻病的比例远超过其他病原体,在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中,自限性的病毒感染超过50%。导致成人急性腹泻的病毒主要是诺如病毒和B组轮状病毒。其他导致成人腹泻的病毒还有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等,某些呼吸道病毒也能引起腹泻的症状。
3.寄生虫感染 :包括蓝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隐孢子虫、环孢子虫等,血吸虫等寄生虫感染也可引起急性腹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霍乱为甲类传染病;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为乙类传染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称为其他感染性腹泻,为丙类传染病。
夏日哪些食物易引起中毒
夏天是食物中毒高发期,各位小伙们们在享受美食之余,也要注意这些饮食习惯,以防食物中毒。
1.熟食品应彻底加热:隔顿、隔夜的食物要存放于冰箱内,食用前须彻底再加热,这样可以杀灭存储时繁殖的微生物。但如果发现熟食品变质时,应当坚决丢弃,因为变质食物中的毒素靠加热是无法消除的。
2.慎食街头熟食:购买熟食一定要到有卫生许可证和冷藏设施的超市或零售店购买,购买时要观察其色泽、气味。尽量少购路边摊贩出售的自制熟食、凉拌菜、豆制品等。因为街头熟食摊点大都无相应降温灭菌、防蝇防尘设施,盛夏高温下细菌繁殖迅速,容易变质。
3.谨防豆角中毒:生豆角中含有一种叫做血球凝集素的有毒蛋白,还有的豆角含有“皂苷”,这两种毒素在高温时可被分解破坏,若食用半生半熟的豆角则会引发中毒。家庭、建筑工地等在加工豆角时一定要彻底烧熟煮透。消费者在外用餐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若发现豆角色彩鲜绿,则要先浅尝一口,没有豆腥等异味时方可食用。
4.谨防食用蘑菇中毒:盛夏气温高、雨水较多,野生蘑菇生长旺盛,是野生蘑菇中毒多发季节,最好不要采摘、购买和食用野生蘑菇。
5.不要生食水产品:水产品一定要烧熟加热透,蒸煮时需要加热至100摄氏度并持续10分钟以上。水产品烧熟至食用放置的时间不要超过2小时。最好不要食用死亡的水产品。
发生食物中毒应该怎么办?
食物中毒怎么办?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1
立即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
2
如食物吃下去的时间在1至2小时内,可采取紧急催吐方法尽快排除毒物,如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帮助催吐;如果超过2小时,且精神尚好,则可采取导泻方法,促使中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
3
尽快将中毒病人送往就近医院诊治;
4
如果是集体中毒,救护工作要有条理,还应迅速通知卫生检疫部门检疫,保护好现场,注意保留导致中毒的可疑食品以及病人吐泻物,以利于诊断、治疗或检疫,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协助卫生行政部门的调查处理,根据不同的中毒食品,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
如何避免食物中毒?
②不吃不干净的水果、蔬菜;
③剩余饭菜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④防止食品生熟交叉污染;
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⑥食品加工、生产企业特别是餐饮业应严格保证食品加工、运输及销售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缪晓辉,冉陆,张文宏,黄祖瑚,翁心华.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2):793-802.
[2]张平,张静.我国2014-2015年其他感染性腹泻监测现状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7,38(04):424-430.
[3]李兰娟,王宇明.感染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2-148.
[4]王辰,王建安.内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09-514.
监制:孙晖 王继亮
策划:党委宣传部
内容来源:感染性疾病科
编辑制作:陈有为
审稿:聂文闻
科普文章不代表具体诊疗意见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