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出伏!漫长的三伏天,正式走到尽头了。难熬的苦夏随着伏天一起结束。
出伏后,从8月25日(出伏)开始到9月22日(秋分),这29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一天中气温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
这段时间,也是心血管病的高发期。昼夜温差较大,“一冷一热”人体血管受刺激收缩,血管阻力增大,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
01少量多次喝足水
秋天湿度降低,皮肤、嘴唇和咽喉表皮细胞更易丢失水分。喝水是最直接的补水方法。
血液粘稠度也与喝水量有关。研究表明,每天喝6~7杯水比喝2~3杯水,发生心血管意外的概率更低。
血液最黏稠的时间段是半夜到清晨。睡前喝半杯水,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心血管病风险。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轻体力劳动者女性每天饮水至少1500毫升,男性1700毫升。这是最少量,每天喝2000~3000毫升都可以。
正确的喝水方法是,把一口水含在嘴里,分几次徐徐咽下。
02及时增衣,防寒保暖
出伏后应关注冷暖变化,做好增减衣服的措施。
如果气温已经明显下降,仍穿着过于单薄,就极易受到寒冷刺激,引发感冒等疾病。
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患者,要适时增加衣服,防寒保暖。
03适度运动解秋乏
民间有句老话,“夏过无病三分虚”。夏秋交接之后,人极易倦怠、乏力。
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达到促进全身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还能把血液中的“坏”物质代谢掉。
散步、慢跑、爬山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
04每天一把坚果,保护血管
入秋后,建议大家每天吃一把坚果(10~20克)。
《英国医学杂志》刊登一项对8.6万名女性进行的调查发现,每天吃20克坚果的人比每周吃5克以下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要低35%。
榛子、核桃、杏仁等坚果类食物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为丰富,有助于调节血脂,美国心脏学会已经将其列为“护心食物”。
另外,南瓜子、山核桃中的锌也有助于预防皮肤干燥。
最后提醒大家,秋天忌情绪波动大,学会减轻压力、放松情绪。尽可能保证夜间睡眠充足,并坚持午睡,做到劳逸结合,切忌过劳。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