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王一民
最懂微生物的呼吸科医生
人 物 介 绍
王一民, CTS-ACCP认证呼吸与危重症专科医师,任职于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2020年第七届北京优秀医师。
精准诊断,后方英雄
口述实录
是有可能的,可能会出现多种病原合并感染,而且可能会非常复杂,甚至有多耐药菌混合感染的问题,都有可能。
最早引进分子诊断技术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刚才讲了,10年之前,我们就认识了病毒性肺炎,而病毒性肺炎的发现必须靠分子诊断。之后我们逐渐扩充和完善了分子诊断平台,慢慢发现了结核分枝杆菌等其他病原体的分子诊断技术,并不断成熟。虽然结核大家很早都知道TB检测,但分子诊断是在此基础上的新突破。也许未来,真菌也能有一个特别好的检测技术,也可以引进我们的分子诊断平台。所以,并不是到现在我们才开始重视分子诊断技术,而是我们越来越了解病原、掌握的检测技术越来越多了。
这个最大的意义就是满足我们所说的“快”。因为医生需要尽快诊断,这对病人肯定有帮助。当然对临床来说,我们除了关心“快”和“准”,还要关注检测价格如何能够降低下来,以及各种检验资质问题。
我觉得,医生的核心工作其实还是诊疗。“防”应该由公共卫生的专业团队去解决。但是医生有义务去告诉社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健康的。但是小到要不要出门、戴不戴口罩、出门聚集安不安全,大到要不要封闭一个城市、要不要限制工作和交通,一定是由公共卫生的团队来解决的。在疫情期间,医生的困难是什么?是治不过来。医生能治的数量有限,而“防”,肯定要靠公共卫生体系与临床的衔接。
举个例子,一个50多岁的尿毒症病人,肺里看到很多空洞,转来时在急诊待了一个月了,错过了能解决病原的时间。实际上,病人是因为肾脏长了一个大脓肿,菌血症又播散到了肺,才形成了空洞。等病情进展了,外院才考虑到在肾脏做穿刺引流,才去查病原。最后他们唯一找到的一点点微生物的线索,就是送检的肺灌洗液二代测序,里面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不是特别罕见,如果用常规的思路去处理,并不特别复杂。所以很遗憾,病人虽然肾脏不好,但没有到需要透析的程度,但经过这一个月的打击,现在已经离不开透析了。也就是说,如果按照规范的流程来处理,有些遗憾是能够避免的。这提示我们,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大家都愿意去大医院的原因。
我们的领导曾经告诉我们,好医生是什么样。第一,善良,心眼不能坏。要站在病人的角度想一想。虽然有时候我其实也挺烦躁的——你觉得对病人挺好,但还会时不时被病人投诉,但还是得善良;第二,必须不断学习,一方面查缺补漏,一方面扩充先进的知识。还是要看书看文献,虽然自媒体发达了,但过于碎片化,不成系统。
采访/龚芷葳 编辑/燕青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