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底,第一轮“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试点启动,试点地区范围为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11个城市,政府力图通过“以价换药”的方式推动药价下降。中国在2015年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药品市场,2018年市场规模约达137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11.37%,预计至2023年,规模将达到1400-1700亿美元。
带量采购政策对国内仿制药市场带来了刺激,未来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市场份额将迅速提升,药品间的价格战会成为大趋势,这让外资药企面临量价抉择的境地,并且带来了长期且深远的影响。跨国药企过专利期原研药的销售额占比基本上达到80%,对于以普药为主的跨国药企,过专利期原研药占比更高,甚至达到90%以上。未来过专利期的原研药会与国产药进入价格和成本竞争的态势,这也能够倒逼外资药企加速创新研发,提升药品质量。
业内专家表示,在带量采购政策下,部分外资药企已经在应标策略有了对策。在国家第一轮“4+7”带量采购中标名单中,31个药品中仅有两个是外资原研药,可见当时外资药企对于该政策还是保持观望的态度,大部分外资药企是财务导向,不会轻易选择牺牲利润来与仿制药打价格战。但由于带量采购是国家政策,外资药企不能一直持有躲避的态度,业内专家表示,其实部分产品是适合应标的:
1. 当公司在某领域准备上新产品时,该领域的老产品就可以作为团队与市场保持关系、建立沟通媒介的工具,可以参与带量采购竞标来与仿制药进行价格竞争以保持市场份额(例如阿斯利康的泰瑞莎和易瑞沙),为新药的销售做好铺垫。
2. 在企业的产品组合中,有的老产品已经不被期待作为盈利的主力,更多的是作为保证团队的基本生产力的工具,以及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同时也能保存销售队伍和客户的日常沟通,维护客情关系。这样的老产品也比较适合进入带量采购竞标,以低价继续保持相应的市场份额。
3. 还有的产品是在中国当地生产,原料与人力都来自中国,并且供应全球。这类药物成本可以控制得非常低,销售基本靠自然流或者商业公司推广,并不是靠自己的市场营销或者销售团队来推广。这些药物可以走价格竞争路线,通过带量采购抢占市场份额。
从政策的变化来看,带量采购已经是未来不可逆的大趋势,外资药企必须积极应对来调整未来在中国市场的战略。目前大部分外资药企仍在摸索中,但相比第一批带量采购试点运行,已经有更多的外资药企愿意应标,相信未来有更多的成功实践经验能够为外资药企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引路。
文章来自:睿安管理咨询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