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 | 王丽雅教授讲述协和往事
我觉得一个医生应该是这样,首先考虑病人。
先考虑他人,再考虑自己。所以我觉得我自己完成了党交给我的任务。
——王丽雅
王丽雅教授口述协和往事
王丽雅 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1930年7月12日出生于上海。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院本科。武汉协和医院原党委书记,放射科重要奠基人之一,在协和医院放射科工作40余年,1996年退休。
影像学诊断专家,擅长心胸疾病及骨关节疾患;指导研究生曾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耳鼻咽喉科学血液学著作中影像诊断部分。1984-1987年任协和医院党委书记。曾任湖北省放射学会副主委,《临床放射学杂志》、《放射学实践》编委。
王丽雅教授口述实录
Q:作为一名医生,您认为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A:我们放射科不是临床科室,是临床辅助科室的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觉得一个医生应该是这样,首先考虑病人。我说对病人负责,不是对我们自己,不是我给你,我们对病人应该怎么样。
Q:请谈谈您如何走上从医道路。
A:我是出生在上海,1930年7月12日出生。以后就在上海读小学,读初中,接着就在清心女中读高中,这是一个教会学校,很注意英语的培养,我获益匪浅。在高考的时候,1949年,我就进了私立的同德医学院。三年以后,我就并入到上海第二医学院继续读本科。53年开始我就参加了全国高级师资培训班,在中山医院和华山医院共实习了半年,毕业以后我就直接服从分配,分到武汉汉口协和医院放射科开始工作。
Q:听说协和医院当时有隔室透视,是怎样想出来并做到的呢?
A:放射科当时的医生很少,我们就三个医生,两个住院医生,一个主治医生,轮流完成,主任负责审阅解决疑难问题。
只有两台机器,门诊部一台,专门是透视的,住院部一台,做住院病人所有的检查。机器使用率很高,住院部的那个机器是一个飞利浦的200毫安的,负责住院100多个病人的全部检查。门诊的透视机器是美国赠送给我们的军用淘汰下来的手摇的最原始的小机器,只有8×10厘米,很小,球管上下要用手去操作,摇动。所以它一定要在暗室里面进行检查,进行工作。病人进暗室,有不少是很害怕的,特别是老人和小孩,我们就要事先做好病人的工作,告诉他怎么配合才能够完成检查。
我们就考虑先把病人解放出来,医生在暗室里面克服困难,继续工作,把病人留一个红灯,让他不害怕、不摔跤,圆满地完成检查。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我们就跟医院一个工厂联系,把房间一个隔成两个,外面是亮的,把医生关在小房间里面。同时,我们可以解决病人的害怕问题。
隔室透视搞成以后,很解决问题,很受病人欢迎,都说协和有隔室透视,不黑暗,照光不怕,都传开了。结果市里的、省里的放射科主任都来参观学习,他们也回去做了,解决问题。
Q:当时在门诊上班时,医生的工作环境是怎样?
A:在门诊上班的时候医生是非常吃亏的。第一个是完全在黑暗当中工作;第二个它要做好病人的工作,配合检查;第三个是要费劲,身穿铅围裙,手戴铅手套,眼戴铅玻璃眼镜,有时候还戴上一个头盔,负重量加起来大概有十几斤;所以一个上午下来是非常吃亏的,这样的工作我亲身经历了大概五、六年到七、八年时间,每天就要上门诊。但是我们工作的医生有一个目标,为了病人,我们医生应该付出,没有怨言,如约完成任务。
Q:和过去相比,放射科发生了哪些变化?
A:现在的放射科,第一个规模扩大了,现在大概有130多人了。机器呢,磁共振8台、CT 7台,DR4台、移动的3台,接近有二十七八台机器,大的小的,都是有防护的设备,而且都是防护得比较好的。第二个是人员比较充分,一个机器要配几个人,医生、护士,每一台机器,CT室几个人,有固定编制,磁共振有好多,介入有好多,都非常明确。制度也很健全,博士做什么,硕士做什么,主治医生做什么,主任做什么,很明确的。很有条理,制度也很健全。
Q:发生了这么大变化,您认为有哪些原因?
A:放射科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变化,首先是由于国家的发展,建设发展迅猛,我们借这个东风促使我们医院的建设,当然我们放射科也随之扩大,这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第二个,临床在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影像诊断的辅助,需要越来越多,影像诊断对他们帮助很大,支持放射科的发展。第三个,我们从事放射事业的人就觉得现在的条件很好,发展的前途还是很广阔的,像介入、磁共振、CT,很多问题以前解决不了的,现在都给病人解决了,而且防护方面现在也安全了,这是一个客观方面的因素。
Q:您是一名老党员吧。
A:从主观上来讲,我是一个老党员,入党几十年了,从小就是班干部、团干部,以后就入党,搞党的工作,支部书记,1958年我就开始当支部书记,一直是为党工作。共产党员要为人民服务,具体的本职工作做好,党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做了就要做好,要考虑人家,先考虑他人,再考虑自己。所以我觉得我自己完成了党交给我的任务。
—END—
监制:孙晖 王继亮
总策划:党委宣传部
编辑制作:陈有为
审稿:聂文闻、张玮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