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武汉中心医院(标清)
2020年8月19日,第三届中国医师节如期到来,却意义非凡。
这一年,我们战斗过;
这一年,我们脸上留下口罩的印痕;
这一年,我们践行了最初的誓言。
我是谁?为了谁?会坚持吗?会后悔吗?
在这一年似乎都找到了答案。
坚守初心,继续练技,重新出发,
是我们义无反顾的选择。
1
我为了谁?
日夜苦练那每个“二两”
对于产科沈健来说,亲手接生过2000多个新生儿的他,从未像2020年春天一样,感受到女性的伟大。
这群为了新生命去战斗的女生,也曾是万千宠爱的女神。武汉封城的特殊时期,她们把百般武艺练成无法计算的守护与期待。
作为一个产科男医生,今年的巨变让他觉得“妈妈”这个称呼,变得格外不一样,而自己,能为这个称呼背后的女性做点什么吗?
“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是我们产科人永远的追求!为了将胎儿估重误差控制在5%,我们反复练习,力争达到‘二两’的小目标!”
为了每一次误差不多于“二两”,沈健和产科同事们在一个个深夜里,一次次地练习、一道道公式已经换算过千百次……如今他们明白,原来前辈那些“苛求”,都是守护幸福的公式。
是这些坚强的女性,让他们明白,原来守护世界的是温柔与善意。
2
我是谁?
熟悉的身影让我找到自己
走在上班的南京路上,
“老板:热干面、蛋酒!”
这样熟悉的味道让康复医学科刘炼想起来了父亲。
抗疫时期,刘炼每天往返在医院和酒店之间,父亲送饭的日子成为幸福的回忆。父亲将饭盒放在车顶,退到三米开外。这擦肩而过的几秒,是两人互相注视的时间。
相似的身影,让刘炼想起另一个他。和父亲相仿的年龄,相似的身段,曾因新冠重症住进医院。
“守护在他身后,让他站起来,是我的使命”,小黑板,成为医患沟通的桥梁。
“吃什么”、“今天好些没”、“心情怎样”……慢慢地,他可以动手指了,可以坐起来、站起来……直到顺利出院。
从来没有这样,和父辈紧密相处,是父亲的背影、患者的目光,让刘炼明白:
无论作为儿子还是医生,自己如此被需要、被信任、被尊重。
3
我会坚持吗?
男儿热泪拨开迷雾
对于心脏大血管外科程龙来说,从业十余年,最难翻越的是一座座心中的大山。他时常彷徨:“有时医术都还没有碰到瓶颈,就已经遇到人心的瓶颈了!”
曾问过自己,要不要坚持?一直没有答案。
直到看到援汉而来的同袍,他眼睛湿润了;直到看到身边的战友,白衣执甲,安静地守住一座城池,他心中的某个角落濡染敞亮了。
也在那时,他坚定披上白大褂,只为了去帮助更多的人。
4
我们后悔吗?
同一屋檐下却是最遥远的距离
有人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夫妻俩都在医院上班。
同一个屋檐下,重症医学科的汪毓君和内分泌科的吕晓玉经常无法相见。抗疫期间,有时两人进隔离病房前,凑巧能在同一层换衣服。然后彼此招招手,各自去奋斗了。
有时,一个下班,一个上班,在医院门口偶遇,相视一笑“嗨,好巧”。
每次,汪毓君与其他医生分享救治经验时,吕晓玉有空就一定会去。听着他讲述ICU里惊心动魄的抢救,她化身迷妹为他骄傲,为他鼓掌。
有人曾问过,同为医生是否后悔?
他们不悔,感谢这份职业,让他们之间的并肩携手不同于这世间常人。
5
我们出发吗?
早已踏上征途
如今,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外科专家带领团队毫不松懈,按规范“演练”疫情状态下的手术操作。
一双、 两双、三双……再多的手套也不会束缚过外科医生灵巧的双手;
一层、二层、三层……再多的雾水也不会迷茫救死扶伤的双眼。
一个又一个的患者电话此起彼伏;
一次又一次福尔摩斯式“破案”会诊,
成为医生们的日常。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
烈日灼灼,人在路上。
去哪里?去明天!
白衣执甲,是我们践行一生的承诺。
重新出发,踏上征途。
出品:武汉市中心医院
出镜:产科 沈健;康复医学科 刘炼;
心脏大血管外科 程龙;
重症医学科 汪毓君;内分泌科 吕晓玉;
胸外科 陈宝钧;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胡轶 赵苏。
(以上为视频出场顺序)
编辑/制作:卢亚芳 阮喆 刘志俊 张梦婷
视频制作:武汉中创楚韵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所有内容版权为武汉市中心医院所有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