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2020年顺德好医生|特别奖:援鄂医疗队——李国华
赏浪漫樱花、品楚遗风韵,武汉这座温和而美好的城市在人们喜迎庚子年的时候生了一场大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疫情肆虐下,有一群人“逆向而行”无畏出征。不知不觉,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第二批驰援武汉医疗队进驻武汉已满月了,从他们双脚踏上武汉的那一刻起,60名医护人员就在用实际行动散发着光和热。
51岁的李国华是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医师,也是2月13日从顺德出发驰援湖北医疗队的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也是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她以前经常跟科里的年轻同事谈起2003年抗击非典时自己作为一名消化科主治医生走进非典一线的故事,没想到17年后自己作为一名“老前辈”带领一班年青却无私无畏的医护战友再次走进红区。由于非典抗疫期间表现突出,李国华获得了顺德区表彰的嘉奖个人。17年前就冲在非典抗疫救人第一线的李国华,在2017年,在一次突发车祸现场见义勇为、挺身而出,主动实施救援,入选中国好人榜。
为你点赞!
勇敢无畏 毅然前行
这个春节,原本我是计划回湖南老家过年的。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春运停摆,也把我留在了广东。
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在院内也是参与新冠肺炎的防控工作,制定各种工作流程和方案,通过新闻媒体,我一直在关注着疫情的进展,疫情迅速蔓延、无数的湖北的民众被病毒折磨,物资短缺,医务人员被感染的消息不断被传来,看到疫情的变化,心里十分痛苦。就在这时,党和国家及时发出驰援命令,当全国各地的医务人员一批批义无反顾地奔赴湖北,壮士们“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若一去不复,便一去不复”的豪言壮语不断在我耳边萦绕时,让我内心的火种点燃、熊熊燃烧、激情澎湃!我也好想去武汉!2月13日晚,当收到领导的电话派我作为领队带领全院六十名队员驰援武汉时,我的内心是平静和不安交织在一起,平静的是我早就做好了奔赴前线的准备,不安的是没想到我是作为领队,责任重大啊!临别时,先生在一旁默默无语,女儿在大洋彼岸泣不成声,我郑重承诺:“我将和我亲爱的战友们,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踏着铿锵的脚步而去,高唱凯歌而回!”
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
当晚七点,医疗队60位“白衣战士”抵达武汉,安顿好队员们休息后我立即组织党小组成员开会进行分工,初步拟定工作方案,医疗、护理、院感防控、物资、后勤保障、宣传六大块,确立了"科学施治,防治并举、完成任务、平安返回”的目标。
由于任务紧急,我们的队员们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穿脱防护服的培训就来到了前线。但是有多少患者在等着我们啊!时间就是生命,所有的困难都必须克服!半天培训,半天练习,只有短短一天的时间!我要求院感组的同志必须下到各组督导,严格要求,不放过任何细节,过不了关坚决不能进入应战。夜深了,会议室、房间仍然是灯火通明,队员们还在一遍遍地练习,互相督促!
初到武汉,气温骤降,15日当我带着第一批感染、呼吸、重症的医护队员义无反顾地奔向武汉市第一医院接管病区时,天上已是漫天大雪,短短四个小时,病区已经收满,窗外大雪纷飞,身着防护服的队员们却浑身湿透。工作开展的初期,困难重重,患者先入,制度滞后,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不熟悉、队员们对这个疾病认识的水平参差不齐,还有就是队员们的心理障碍.......,我连夜组织核心小组的成员召开了紧急会议,根据对医生的专业情况,优化分配医疗小组,科学排班,全新搭建了病区医疗管理和质控架构,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要求队员们向武汉市一的老师们虚心学习HIS系统,并组织队员们学习新冠指南、呼吸机的使用,短短的三天时间,队员们已经熟掌握了HIS系统和常见的治疗流程。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型病种,传染性强,病情变化快,及时准确的病情评估和治疗关口前移是治疗的重点,记得第一批收治的一位大姐高热不退,呼吸有些困难,看她吸着氧,皮氧虽有95%,可是说句话都显得困难,当我把她的氧管取下来后,皮氧立即掉到92%,这就是一位重症患者,必须调整治疗方案!我立即在群里组织全科医生讨论,经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晚热峰下降,第二天烧退了,患者的症状在一天天改善。这例重症患者治疗的成功给了我们全体队员们莫大的鼓舞!
心理疏导,人文关怀
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型的烈性传染病,对于陌生的疾病,人们总是存在许多的恐惧,恋生恶死是人之常态,我们的队伍有一多半是90后的孩子,不少队员不是来自感染、呼吸、重症等专科,他们都没接触过如此高危的环境,所以刚进入病区时,有些队员会出现焦虑、失眠,头痛、恶心、等各种不适,我及时让护理组进行排班调整,让这些队员暂时作为驻地后勤人员,高年资、有经验的同志们先上,起到引领作用,每天微信或是上门了解队员们的情况,队员们很快就意识到,只要正确防护,其实是很安全的,状态很快就调整了过来,工作迅速就进入了有序的状态,他们纷纷给我发微信:李主任,我真的没事了,让我去病房吧,加上许多患者经历了家庭变故,亲人得病或去世,心理很脆弱,因此,李国华多次强调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干预。医疗队医护团队逐渐摸索出心理干预制度。武汉市一的医生曾嘱咐过,与病人还是要保持距离。但是一工作起来,医生护士们有时都给“忘”了。哪个病人情绪不高,大家都记在心里,多跟他唠下嗑,开导开导,因为我们相信好的心情是很重要的解药。
38床的曹婆婆在院时总是不出声,不与人讲话,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待在病床。“婆婆,家里面人都还好吗?”查房时,李国华带领队员们特意跟老人拉家常,想“打探”一下情况。谁知,这么一问,老人家竟然流泪了,她悄声说“我很少跟人讲,我是失独老人,孩子十几岁读大学的时候就走了,家里就剩我和我老头子……”老人说,她的老伴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只是症状很轻,在家隔离,她自己的症状比较重,就被安排住进医院。“我想我老头子了……”说着说着,老人忍不住流出了泪。走出病房,李国华立即提醒其他战友:“多跟她聊聊,但避免继续问老人家里的情况。”从那一刻起,大家仿佛得到了一个秘密,小心地保守着。然后,只要有空,医护人员都会到曹婆婆床边,跟她聊几句,及时把病情好的变化告诉她。慢慢地,大家发现,老人变了,变得爱说话了,也愿意跟着护士们做我们的为患者们安排的呼吸操了。闯过一道道难关,啃下一块块硬骨头,医疗队在科学救治、精准施策上苦下功夫,许多患者从危重症转为重症,再由重症好转出院。人文关怀,让原本充满恐惧的病房里变得温暖起来。
党建引领,迎难而上
与新冠肺炎战斗,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与还存在很多未知的传染病做斗争,必须有钢铁般的意志。李国华一再强调,越是危难时刻,越是要加强的党的建设,以党建凝聚与疫情战斗的最强战力。随着驰援工作的持续开展,要不断激发医疗队员们的战斗力,才能确保打赢这场硬仗。如何持续凝聚最强战力?李国华的“招数”还是:充分发挥党支部的组织作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临时党支部的责任及作用不临时,“三会一课”被开到战疫一线。2月22日晚上的一次特殊党会至今仍让医疗队不少党员印象深刻。当晚,医疗队临时党支部召开会议。会中,会场所在地先后两次停电,但是大家拿出手机,打开手机手电筒,让会议继续。“当一束束微弱的光在会场亮起时,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李国华说。
此外,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的李国华还负责对上对接资源渠道和接受指导检查,对下统筹医疗队的衣食住行和团队作战方案。党组织建在了一线作战“连队”上,为医疗一队战“疫”提供了坚强保障,让党旗在抗疫最前线高高飘扬,让党徽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闪亮。
抗疫期间,我院医疗一队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开展了40天的援助工作,实现了“三个零”的目标。在工作之余,李国华还带领队员们积极开展各项文体活动,舒缓队员身心,改善队员健康状况,促进队员相互交流,增强团队凝聚力。
除了按广东省总队的指令,按佛山医疗队要求协助武汉市第一医院做好医疗救治,还要负责管理好队员,做好全面统筹工作。办公、前期培训、后勤管理、住宿、饮食、派车、物资保障、宣传、党建……各个方面都要安排到位,每一个需要她的地方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虽然每天的工作量很大很杂,但李国华说,这是职责所在,还有很多同志比她还辛苦。驰援队伍陈汉文医生出发时,妻子已经怀孕近38周。在家人和医生视频连线时,他的小女儿已经平安顺利出生10天了,但是他还没见过自己的孩子。视频中,陈汉文的岳母张洁贞声音哽咽地对领队的李国华说,“李医生,你一定要带着他们平安回来。谢谢你。”李国华由衷地说:“团结友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此次战役让我深切体会到祖国母亲的大爱,感受到院领导的关爱以及同事们之间的友爱,爱让我们更强大,我们的医院会更强大,我们的祖国也会更强大。”她说她最重要的任务是除了救治患者,还要把每个队友都安全带回。
有这样一支队伍,有这样的队长在前方,我们坚信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的时刻必将到来;我们坚信“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的时刻就要到来;我们期待春暖花开时,相约樱花树下……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