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人体血管中也用上了国产的“北斗”

2020
08/19

+
分享
评论
健康资讯生活
A-
A+

该技术有效的缩小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患者的出血量和辐射剂量,并且300多例临床无一例后遗

血管外科顶级期刊《Journal of endovascular therapy》杂志2020年6月9日发表一篇血管外科治疗领域的最新的技术突破“Use of 3D Printing to Guide Creation of Fenestrations in Physician-Modified Stent-Grafts for Treatment of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Disease”,即:使用3D打印指导医师将改制后的支架用以治疗胸腹主动脉疾病的技术。

我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李晓强教授称:现有的血管腔内修复技术,由于患者病变累及重要内脏分支,医师在手术中将大支架植入主动脉的同时,需通过支架上的开孔,将小支架送入各个分支动脉,术中就会存在诸如术前测量困难、手术时间长、患者和医生长时间暴露在电磁辐射环境中等弊端,如果患者患区病情复杂容易导致支架放置定位不准确、血管形变导致的支架开窗对位不准产生内漏、分支血管和脏器丢失等严重问题。而基于3D打印的覆膜支架体外精准预开窗技术(上述文章中阐述的技术)则解决了常规血管腔内修复技术面对的问题,在临床上有望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3211597368445826

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委员、江苏省血管外科学组组长刘长健教授指出:在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腹主动脉瘤发病率为8.8%,且发病死亡率非常高。其发病原因主要由于环境因素、生活习惯、高血压等,而手术是治愈该类疾病唯一的有效手段。但由于老年人对自身体检的不重视致使主动脉血管类突发疾病致死率非常高,其中许多患者累及内脏动脉,病情复杂且手术难度大。

43731597368446074

2018年初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博士生导师刘昭教授及其合作的科研团队,通过长期对主动脉瘤以及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研究和分析后,对现有的主动脉微创介入手术进行了革新和改进,发明了一次性使用覆膜支架开窗导板和短分支支架技术,在国产主动脉支架的基础上,使主动脉腔内治疗体外预开窗术得已稳定的应用于临床。

研究团队称:该技术为体外开窗技术的术前测量提供了一个直观和有形的3D 模型,超越了一个简单的屏幕上的三维重建,将夹层病变部位的解剖学情况可视化,并模拟了支架植入前后与临近结构的关系。术前运用开窗导板精确定位,可准确评估病区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恰好弥补了开窗技术的不足,避免由测量不准确而导致对位不准的可能性,精确的测量结果也为手术支架的选择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进行了300多例临床验证之后得到的数据显示,该技术有效的缩小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患者的出血量和辐射剂量,并且300多例临床无一例后遗症。

研究团队指出,目前该技术已经启动在国家药监总局的申报流程。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主动脉瘤,血管,定位,精准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