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乘风破浪的公立医院,今年切实体会到了苦哈哈的日子。
开局遇上了疫情,公立医院作为第一战场,第一时间吹响了“战疫”的号角,在与新冠病毒博弈的背后,公立医院无可避免的遭遇了收入的大幅下跌。
4月,刚从战疫中缓过气来的公立医院,迎来了医保局发布的《行政执法事项清单(2020年版)》,明确对耗材使用量、集采行为合规性等事项重点监查;6月,国务院主导的绩效“大考”登场,并发布《国家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0年版)》,其中对耗占比指标的严查、严控,让零加成后的医院成本压力陡增。
同月底,国家卫健委联合中医药局发布开展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着重强调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理念,补齐公立医院管理短板、推进业财融合及医疗服务的保质量、增效率、降成本。
在国务院、医保局、卫健委“三张王牌”的组合拳下,公立医院的成本、管控、合规压力激增,宛如被扼住了“咽喉”,成为名副其实医改的“暴风眼”。
一、为何要在这个时候对公立医院开展多方管控?
自2020年步入正轨以来,国家关于公立医院的管控似乎按下了快车键。这从《关于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6月28日成文、6月29日发布的紧凑时间点上,可见一斑。那么为何要在这个时间点,对公立医院开展多方管控呢
从大环境上看,11年医改,在三医联动的主线下,药耗采购单兵突进、支付改革稳步深入,医疗改革却相对缓慢,随着医药、医保组合拳的持续发力,使处于改革“暴风眼”的公立医院难以再偏安一隅。加之近年公立医院改革进程缓慢,部分体制机制瓶颈难以突破,公立医院内部管理短板问题凸显,开展精细化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其次,医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成本压力。一方面,疫情对医疗机构的影响巨大,不但防疫的刚性投入增加,病人就诊量的下跌也致使医院收入锐减;另一方面,药耗的带量采购、DRG支付的稳步推进、以及零加成等政策的落地,致使公立医院的收入天花板已现,药品耗材也从收入项内化为成本项,医疗机构急需在医用耗材的成本管控领域精耕细作,提升利润空间。
二、如何管?国务院、卫健委、医保局的三张王牌
1、国务院:绩效大考,抓效率及耗材用量
2020年是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节点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按照《关于加强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2020年在全国启动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一个月内,两份通知,涉及两个年度的绩效考核工作安排,特别是将二级公立医院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公立医院正在迎来绩效考核常态化的新阶段。
通过文件及上报数据要求,发现2020年版绩效考核主要包括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4个方面,新增了1个三级指标,即重点监控高值医用耗材收入占比,满分为1000分,使用层次分析法测算各级指标权重,各项比例分别为4:3:2:1,运营效率占比仅次于医疗质量,国家在致力于提升医院运营效率、规范高值耗材合理使用层面,用意明显。
2、卫健委:经济管理年活动,勒紧裤腰带
6月29日,国家卫健委联合中医药局发布《关于开展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活动的通知》,并在以下五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第一,梳理分析问题,及时整改堵塞漏洞。
第二,规范药械管理,严格药品耗材进销存管理。
第三,加强财务管理,夯实经济管理基础。公立医院须健全全成本核算体系、运营管理制度措施、内部控制全流程体系,加强采购和捐赠管理。
第四,推进业财融合,促进经济管理提质增效。
第五,改革创新强化监管,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强化监管手段。
从文件中得知,开展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年活动,来源于2020年全国卫生健康财务工作会议关于“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开展经济管理年活动”的描述。与绩效考核等硬性指标要求不同,经济管理年活动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将经济管理理念融入医教研各环节”来撬动医疗机构在药品耗材采购、进销存等链条管理的成本控制与监管。这就要求医院不但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更要知道重点“勒哪里”以及“勒多紧”。
这意味着医疗机构必须建立起医用耗材全链条事前控制、事中监测、事后评估的管理体系,以期明确哪些医用耗材存在不合理的使用行为、需要重点管控。
3、医保局:重点事项清单、飞行检查
在管控医疗机构方面,国家医保局依然保持了与生俱来的强势。
2020年4月24日,医保局发布行政执法事项清单(2020年版),16个事项中包含对医保基金监管、医疗服务行为及药品耗材监管三大方面,其中药品耗材的监管主要集中在:
① 查招标及采购:对公立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药品集中采购行为合规性的监督检;
② 查购销价格及数量:将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向药品价格主管部门提供其药品的实际购销价格和购销数量等资料的监督检查,相关责任人要向检查部门提供其实际购销价格和购销数量等资料;
③ 查耗材使用量:虽然没有明确提及,但基于去年国务院发布的《治理高值医用耗材改革方案》,绩效考核新增的耗占比指标,都可基本判定,对高值耗材使用异常的监管,将会是医保局持续关注的重点。 在医保局越来越频繁的飞检和越来越密集的政策管控之下,公立医院在合规性和耗材合理使用等方面压力巨大,致使公立医院不得不加强耗材的使用监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升全员的成本管控意识。
三、紧日子和绩效大考下,医疗机构如何破局?
在国务院查绩效、卫健委勒腰带、医保局抓合规的三张王牌管控下,公立医院的精益化变革已是箭在弦上,面对管控压力,业内人士认为,公立医院可以在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
1、核心是搭建数据驱动的医用耗材供应链管理体系,基于数据分析,对高值耗材在品牌、进口/出口等多维度的使用量控制,并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实时监控,超出即予以预警,定期对耗材使用进行评估,及时发现不合理的用耗行为;
2、与DRG病种结合,不断优化高值耗材的消耗模型,实现科学用耗、合理用耗;
3、搭建高值耗材“软硬结合”管理模式,对耗材使用进行全方位监管,真正实现每一件医用耗材的全生命周期可追溯;
4、联动管控,提升全员成本管控意识。将耗占比管控与绩效考核挂钩、预算管控与耗材支出挂钩,通过联动管理,将成本管控进一步落地。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