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七旬阿婆突然出现头晕并摔倒,原来是它在作怪……

2020-08-12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七旬老太头晕原来是大型动脉瘤

76岁的陈阿婆(化名)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30 余年,最高血压收缩压 160 mmHg,舒张压 100 mmHg。一个月前突然出现头晕并摔倒,后在当地医院就诊,行头颅CTA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建议手术治疗。这颗深藏于颅内的不定时“炸弹”,让患者感到惶恐不安。

DSA检查确诊: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瘤颈 6mm,瘤体 13 mm* 15 mm,属于大型宽颈复杂动脉瘤。该动脉瘤有持续增大并有破裂风险,手术指征明确。

大脑中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 15%-20%,其中分叉部动脉瘤 ( Middle Cerebral-artery Bifurcation Aneurysms, MCBIF) 最多见,约占80%,且多为宽颈动脉瘤。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破裂出血常合并颅内血肿,较其它部位动脉瘤更多见,常导致患者 Hunt-Hess 级别较高及预后较差。MCBIF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其死亡率及残疾率较高,即使送至医院进行有效的诊治,一部分病人仍然会留有不同程度的的后遗症,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只要确诊了 MCBIF 动脉瘤,应第一时间去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减低其致残率及病死率。  

血流导向装置化解难题

患者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累及多支主要的分支血管,手术难度极大。开颅手术创伤大,分离动脉瘤困难,传统介入栓塞则面临难以保护分支血管的困难。

此外,对于大型动脉瘤,传统的弹簧圈栓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术后可能加重动脉瘤的占位效应,而且远期复发率超过五成。血流导向装置的发展更新了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理念,即从瘤囊内填塞向血管壁重建的转变,对大型或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结果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开启了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新纪元。

血流导向装置是具有高金属覆盖率的密网孔支架,动脉瘤颈处金属覆盖率30%~70%,既能显著减少动脉瘤内血流,促进瘤囊缩小,又不影响穿支血管通畅,是一种更加理想的治疗手段。

为了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在征得家属同意后,张琪博士决定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来化解难题。张琪主任在完善术前检查及评估后,迅速制定周密的手术方案,于 8 月 1 日进行了血管导向装置 (Pipeline) 置入术。

Pipeline栓塞装置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PED) 是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的首个血流导向装置,最初仅针对有限类型的复杂动脉瘤(大型、巨大型、宽颈动脉瘤),但其使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大,越来越多地用于更多种复杂动脉瘤的治疗。

历时2个小时 血管重建成功

尽管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 的治疗效果显著,但是操作难度系数也较大,对术者的技术要求很高。血流导向装置 Pipeline 要求术者非常熟悉支架的性能、特点和关键步骤的注意事项,并且需要高超的血管内操作技能。

整个手术过程十分顺利,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瘤内造影剂明显滞留,载瘤动脉通畅,行正侧位造影颈内动脉正向血流良好,血流导向作用显著,分支血管均未受影响,患者获得了理想的血管重建。

19041597197326949

▲ Pipeline 远近端及过弯贴壁良好

83851597197327090

▲ 支架完全释放后造影,动脉瘤显影变小,造影剂明显滞留

“如果用传统的多支架覆盖瘤颈,不仅步骤多,而且要求填塞大量弹簧圈。但我们采用血流导向装置则可不用填塞或者填塞少量弹簧圈,如此一来,占位效应就可减轻,动脉瘤也会逐渐缩小。”

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可以重建血流方向,使动脉瘤血栓化,逐渐萎缩消失。血流导向装置作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重大突破,体现了从传统的动脉瘤囊内填塞向载瘤血管重建的治疗理念上转变,为复杂性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方法。

#动脉瘤,导向,血流#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 国际数据
  • 国内数据
更新于 更多数据 >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