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日,有一则爆炸性的消息在医疗圈传播开来:又一麻醉学生吸食麻醉药过量死亡!
此消息一出,麻醉学界一片哗然:麻醉医生怎么可能会给自己用麻醉药?并且,用麻药的专家,还能给自己用过量?
不仅震惊于结果,大家更是对过程非常惊讶:此事件,帮死者弄到麻药的,居然是高她一年级的同专业师哥!也就是说,此次事件不是一个麻醉学生牵涉到其中。从各种消息报道来看,麻药来源于她师哥从实习医院手术室偷出麻醉品,带回出租屋,给死者吸食。最终导致其吸食过量死亡。
痛心之余,需要我们反思的很多:一个人不知道麻药的危险性,难道两个人都不知道麻药的危险性吗?这样的认知,如何能让大众认识到麻醉其实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为了保障手术病人的安全,很多医院都会制定全麻手术、三四类手术以及疑难危重症须由两名麻醉医师共同实施麻醉的规定。虽然大多数医院都会因为麻醉医生的短缺而勉强执行,但其中的风险性没有人敢忽视。
对于麻醉药品的管理,则是更加严格。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要求:
医疗机构需要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应当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取得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以下称印鉴卡)。医疗机构应当凭印鉴卡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定点批发企业购买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医疗机构取得印鉴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专职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人员;
(二)有获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
(三)有保证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安全储存的设施和管理制度。
然而,在终端使用环节上,也就是给病人使用的过程中,却一直存在众所周知的漏洞:我们都知道,一般用药都是护士来执行。为了切实保障病人的治疗安全,各项核心制度也是一应俱全。其中的护理核心制度要求,发药、注射、输液等必须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
三查:备药时与备药后查,发药、注射、处置前查,发药、注射、处置后查。
八对: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药品有效期。
注意: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但是,这些核心制度在麻醉实施的环节很难执行。大体原因为:
1.麻醉医生数量严重短缺!相信没有哪个医院富裕到,每个手术间可以安排两名麻醉医生的程度。
2.手术麻醉过程中,危机往往骤然出现。繁琐的查对流程,可能导致错失最佳救治机会。
3.麻醉专业的高度专业性,即使有人能够配合查对,但也很难对具体的药物、用法以及剂量进行有效监督。
以上种种原因,让麻醉这个环节一直处于游离监管之外的范围。
作为一名麻醉同行,对逝去的麻醉新星表示痛心,但更希望有部门能来监管、能来重视这一块。
试想,如果麻醉过程不再是一个麻醉医生孤军奋战、而是有队友一直在身旁;各种制度切实落实,让麻醉医生没有机会犯错,心理压力自然就会小很多。
另外,毒与麻如此密切的联系,作为专业度很高的麻醉医生,是不可能不了解。麻醉医生当然知道其可以产生缓解疲劳、甚至产生愉悦的感受,因此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就有人想去尝试一下。这种案例并非少见,相信很多麻醉医生都听说过某某某曾经自己给自己打针。因此,要重视这个群体的过劳以及如何改善长期高压的状态。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