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七十载,迈向新未来——中国麻醉医学发展之路
公元前386年,扁鹊施行全身麻醉。《列子·汤问》
145年~208年,华佗研制的“麻沸散”,施行过全身麻醉。《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652年,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
752年,王焘《外台秘要》
1337年,朱棣著《世医得效方》、《普济方》
1578年,李时珍《本草纲目》
1642年,张景岳《资蒙医经》
1662年,王肯堂《诊治准绳》
1773年,祁坤《外科大成》
1847年,乙醚第一次来到中国,现代麻醉医学正式进入中国
1847年,中国完成第一例乙醚麻醉外科手术:广东博济医院(今广州孙逸仙医院)伯驾医师(Peter Parker)带领下完成了中国乙醚麻醉下的外科手术。
1931年,第一本麻醉医学专著出版(亨利、孟合理摘译的《局部麻醉法入门》出版。)
1942年,第一位专职麻醉工作者诞生(马月青在北京协和医院专职从事麻醉工作。)
1948年,第一台国产麻醉机问世(上海开始生产循环性麻醉机,主要用于乙醚麻醉。)
1949年,第一个麻醉科:尚德延教授(1949年从美国回国)在兰州国民党陆军中央医院建立中国第一个麻醉科。
1951年,谢荣教授(1950年从美国回国)建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协和医院麻醉科。
1954年,第一例心脏手术成功 :李杏芳教授(1947年留美回国)与外科主任兰锡纯合作,为全国第一例心脏二尖瓣狭窄症患者施行闭合手指分离术。
1955年,王源昶教授发明胸外心脏按压复苏术,早于Kouwenhoven5年。
1956年,第一位麻醉学教授:吴珏教授(1950年从美国归国)被卫生部和上海市高教局评聘为三级教授。
1956年,第一台103型循环紧闭麻醉机在上海制造下线。
1957年,谭惠英教授(1956年从法国回国)建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1959年出版《人工冬眠疗法临床应用》。
1958年,史济湘教授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邱财康,改写了国内外的烧伤治疗纪录。
1961年,王景阳教授研制出国内第一台野战空气麻醉机——106型空气麻醉机。
1962年,李德馨教授应用头部选择性重点降温与脱水综合疗法对一例心跳骤停超过10分钟的患者脑复苏获得成功。
1963年,中国分娩镇痛第一人张光波,在谢荣教授指导下,将硬膜外麻醉技术用于产妇,并在1963年撰写出《连续硬膜外阻滞用于无痛分娩的探讨》,第一次在中国证实了分娩镇痛的可行性。
1964年,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首届全国麻醉专业学术会议)在李德馨教授的倡议和组织下在南京召开。
1966年-1979年,中国麻醉事业受到巨大影响,科研工作被迫停止或转向,全国广泛开展中药麻醉和针刺麻醉。
1970年:王延涛教授在徐州医学院主导研究中药麻醉,在中国推行10万多例手术,推广以洋金花为主药的中药麻醉汤。
1976年:中国邮政发行“医疗卫生科学新成就”邮票,展示六七十年代医疗卫生,针刺麻醉排在首位。
1980年,谢荣教授带队,我国麻醉医学专家第一次参加世界性麻醉学术会议(德国汉堡召开第七届世界麻醉学医师大会)。
1980年,《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在徐州创刊。
1981年,《中华麻醉学杂志》在石家庄创刊。
1981年,谢荣教授领导的北大医院麻醉科被授予全国第一个麻醉博士研究生培养点
1982年,谢荣教授和张京范、刘秀文一起,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由麻醉科管理的重症监护室。
1985年,《临床麻醉医学杂志》在南京创刊。
1985年,北大医院率先建立了由麻醉科管理的SICU。
1986年,第一个麻醉学专业招生:在曾因明教授的积极推动下,经国家教委批准,中国第一个麻醉学专业在徐州医学院正式招生。
1986年,由26个国家参与的“北京国际麻醉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
1986年,中华麻醉学会第一个与外国麻醉学会签订学术交流协议——《临床麻醉学术交流协议》,决定定期举行双边学术研讨会。
1986年,谢荣教授带队应邀参加在日本仙台市举行的日本临床麻醉学会第六次全国学术会议。
1987年,《现代麻醉学》发行,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988年,谢荣教授作为全球华人第一人受英国皇家麻醉学会邀请到英国5个城市巡回讲学。
1989年,卫生部批发第12号文件《关于将麻醉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麻醉科改为临床科室,并独立于外科成为临床二级科室。
1990年,谢荣当选为英国皇家麻醉学院名誉院士,全球华人第一位获此殊荣。
1993年,在于布为教授主持下,长海医院建成全军、全国第一个现代化麻醉手术中心,第一个现代化12张床的ICU,第一个局域网,第一个患者进出ICU标准,第一份ICU电子病历,第一张电子处方。
1993年,新中国成立后两岸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谢荣教授和台湾麻醉学教授谭培炯先生组织的首届海峡两岸麻醉学术交流会。
1996年,刘进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1999年,于布为教授完成《全麻本质的探讨》一文,第一次提出“理想麻醉状态”、“麻醉哲学概念”、“麻醉临床概念”、“全身麻醉的本质是意识丧失”、“组织微循环是麻醉最重要的循环指标”等麻醉新观点。
2000年,于布为教授“理想麻醉状态”全国巡回演讲开始。
2002年,于布为教授第一次提出“麻醉无禁忌”的观点,成为推动麻醉界思想解放的标志性观点。
2003年,刘进教授被国家教委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3年,刘进教授自2003年-2013年连续十年提出“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2004年,于布为教授首次提出“精确麻醉”作为临床麻醉目标的观点。
2004年,经过李树人教授的多方协调争取,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正式加入世界麻醉学会联盟(WFSA)。
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成立,刘进教授担任首届会长。
2006年,熊利泽教授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
2006年,于布为教授首次提出“麻醉应同时是治疗过程”的观点。
2007年,熊利泽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2007年,于布为教授带领中国麻醉代表团出席日本临床麻醉学会年会,开启了中日麻醉交流新的十年历程。
2008年,方向明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
2009年,于布为教授高票当选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提出“麻醉学分会14项任务”、“麻醉学科发展五大愿景”。
2011年,国家麻醉专业质控中心成立,黄宇光教授出任中心主任。
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
2014年,于布为教授与孙大金教授、王景阳教授共同倡议成立上海市医师协会麻醉科分会,发布《麻醉科医师劳动保护条例》草案和《手术环境保护条例》草案。
2015年,中国麻醉博物馆开馆。
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医疗机构麻醉科门诊和护理单元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
2017年,“精准扶贫——麻醉专科医联体”建设项目共举办240场帮扶活动,覆盖、辐射全国23个省份,吸引300余家医疗单位踊跃参与,已培训基层麻醉学科人员超过11000余人次。
2017年,CAA法律援助工作委员会共举办了六期培训,近2000名麻醉医师参与了培训;
2018年,CAA首次开展“麻醉科研培训中国行”,4期麻醉医生接受科研培训。
2018年,CAA首次设立出国留学基金和海外学习资助计划,先后4批送出30多名青年医师,赴欧美发达国家的世界知名医院学习深造。
2018年,CAA与新华社CNC新闻电视网合作,首次推出104集大型电视系列片《麻醉科的故事》,近300位业内知名专家及媒体朋友参与首映盛典。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医疗保障局七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及《政策解读》。
2018年,世界第一个麻醉治疗科成立:于布为教授通过中华医学会向国家卫健委申请,报上海市卫计委备案,在我国率先成立世界上第一个麻醉治疗科。
2018年,“提升力量、质行千里”全国麻醉质控巡讲正式启动。
2018年,国家卫健委正式启动全国分娩镇痛试点工作。
2018年,欧洲麻醉年会设立中国专场以及中国产科专场等讲学活动。
2018年,中华医学会第26次全国麻醉学术年会暨第15届亚澳麻醉学术年会召开,本次大会为在中国召开的第一次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麻醉学术会议。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
2020年,大疫当前,中国麻醉医生以“敢死者”的觉悟冲在抗疫第一线,谱写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我国麻醉学教授在国际上获多项荣誉
转载来源:第1医学频道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