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是选择而非捆绑
即便是受过专业医学训练的妇产科医生,坚持母乳喂养,也要经历一番折磨。
同事是一名妇产科医生,接受纯母乳喂养观念。
她生产完,就立即进行了早接触、早吸吮。
一开始孩子并不会吮吸,需要经过多次尝试。
几次下来乳头皴裂了,每次喂奶都要倒抽一口气,没办法只能忍着。
后来进入了生理性涨奶期,乳房硬如砖块,一碰就疼,只能依靠不断冰敷,频繁哺乳,一番处理,同事几近崩溃。
好不容易熬了一个月,又突发乳腺炎,整个人烧得迷迷糊糊的,折腾3天才好转。
……
上文所述,也只是母乳喂养路上的九牛一毛,纯母乳喂养,实属不易。
母乳喂养是选择而非捆绑
母乳喂养是医学的建议,亦是母亲爱的选择,而非捆绑。
母乳中的营养素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构成一个特殊的生物系统, 能满足6月龄内婴儿全部液体、能量和营养素的需要。[11]。
不过,大多数人类幼崽都喝不到母乳。
目前,中低收入国家,6月龄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仅为37%,高收入国家婴儿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更短[1]。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报告显示,2012-2014年,中国6月龄内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仅为28%,且在3年内没有增加[2,4]。
实现纯母乳喂养不容易
对于身体健康的新手妈妈来说,乳腺炎、乳头皲裂、涨奶是产后的又一劫难。
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期间,约71%乳母曾患乳腺炎[5]。
还有些妈妈更不幸,由于哺乳知识缺乏,涨奶时请非专业人士过度按揉,最后感染化脓,不得不切开引流。
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纯母乳喂养的妈妈们也不必自责。
孩子是否健康快乐,决定的因素很多,纯母乳喂养只是解决了孩子特殊时段的营养问题和一部分社会适应问题。
孩子整体能力的发展还需要更多方面的帮助,如运动、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
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对人一生影响更加巨大。
希望没能纯母乳喂养的妈妈和家人在科学为孩子添加辅食的同时,以身作则,给与孩子良好的人文环境,影响和教育孩子茁壮健康成长, 养成良好的性格才是后天幸福生活的源泉。
作为妈妈,很多人还是想要亲自喂养孩子的,怎么才能更顺利的实现母乳喂养呢?
科学母乳喂养详细教程
2019版《婴幼儿喂养与营养指南》和中国营养学会2016年制定《6月龄内婴儿母乳喂养指南》均指出:产后最初几天对于成功、持续母乳喂养非常关键。
1. 产后尽早开奶,坚持新生儿第一口食物是母乳
分娩后给新生儿第一次哺喂母乳的时间称为开奶。
产后7天内,分泌少量的淡黄色乳汁,称为初乳。
初乳富含营养和免疫活性物质,有助于肠道功能发展,并提供免疫保护。
健康母亲分娩后,应尽早开奶,让婴儿开始吸吮乳头,获得初乳并进一步刺激泌乳,增加乳汁分泌。
此外,让婴儿尽早反复吸吮乳头,是确保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
婴儿出生时,体内具有一定的能量储备,开奶过程中不用担心新生儿饥饿, 可密切关注婴儿体质量,体质量下降只要不超过出生体质量的7%就应坚持纯母乳喂养。
2. 正确哺乳姿势
母乳喂养成功与否还与妈妈能否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及孩子正确的含接密切相关。
宝宝的头和身体呈一条直线。
宝宝面向母亲并整个身体靠近母亲。
宝宝脸贴近母亲的乳房。
宝宝的下巴触及乳房。
有积乳迹象时让婴儿及时下颌对准积乳部位正确含街和吸吮。如积乳已发生,急性炎症型乳腺炎禁热敷,给与适当冷敷:用硫酸镁溶液纱布外敷;物理治疗方法可达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局部组织滲出物吸收与消散,降低组织间的张力,从而使局部水肿减轻、疼痛缓解的作用。
乳房局部推拿乳房局部推拿可排出淤积的乳汁,保持乳管通畅,并能促进淋巴回流,减轻乳房肿胀[5]。
正确手法排奶很关键,一定要轻柔有深度向胸壁方向按向乳头方向推,切记暴力、反复揉搓。
体温较高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盲目处理。
有些妈妈的母乳喂养之路充满着“血与泪的洗礼”,能否坚持母乳喂养全靠顽强的意志力、家人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本文作者
▼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