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进行时,你是否患了反复洗手的强迫症呢?
“我刚才有没有蹭到垃圾桶?”
“池子里的水又溅到我手上了,重洗!”
“...最后一遍,1.2.3.4...最后一遍...”
随着防疫进入常态化,人们的生活也逐渐趋于正常。然而很多人发现,疫情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似乎没那么容易消除。刚刚上文提到的一幕,常常在我们身边发生。
在医院心理咨询室,年轻女孩莉莉迟迟不敢落座,因为担心医院的椅子上有新冠病毒。
“我觉得哪儿都有病毒,什么都不敢碰。”莉莉说,疫情期间一旦从外面回到家,她就会反复地洗手、洗澡、洗衣服,甚至把手搓破。她坦言,自己也很痛苦,但就是无法控制。
“她的表现已经是强迫症了。”心理专家说,这是患者对疫情过度担忧造成的,凡事总会控制不住地往坏处想,患者无法自行从恐惧忧虑的情绪中走出来。
专家表示,对于疫情存在担忧是正常的心理表现,在疫情期间留下的好的卫生习惯应该继续保持,但过度地担忧恐惧是没有必要的,甚至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那么,哪些行为是精神病学意义上的强迫呢?强迫症通常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强迫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指反复进入患者意识领域的思想、表象、情绪或意向。这些思想、表象、情绪或意向对患者来说,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是多余的。但是强迫观念是突然出现的,患者不能自主控制。患者也会意识到这些都是他自己的心理活动,想摆脱,但又无能为力。
在强迫观念下,各式各样的想法、冲突和观念会在脑中反复出现,并且给个人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很多事情正常人想一想就放下了,而强迫症患者则会一直深陷其中。
强迫有时还可能是一种类似于“冲动”的感觉。比如开车看到红灯时,就会有一种冲动,想一脚把油门踩到底,冲到马路对面去。虽然自己知道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并且也不会真的这样做,但脑子里总是出现这些冲动。
除了强迫观念,强迫还包括强迫行为。强迫行为是指重复、刻板的外在行为、动作或内隐的精神活动,是患者为了减轻不快感或焦虑情绪而采取的自主行为。
比如工作时会对某个数字反复核对,明明心里知道已经核对清楚了,但又总担心“万一不对怎么办”,于是又反复检查,直到最后自己也分不清到底结果对不对。
强迫症的发生一般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关。过于执着、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容易出现强迫。因此需要适度调节自己的生活目标和需求。强迫也与一个人应对生活压力的方式不当有关,所以要学习一些让自己放松的疗法,例如正念疗法。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大脑过度使用,避免过度纠结于某一件事情,或者对某些事情过度恐慌,这些都能帮我们积极地预防强迫疾病。
并不是所有的强迫症状都是强迫症。如果强迫的表现出现时间很短,对生活影响不大,那么可能只是出现了强迫症状,通过自我调节放松就可以解决。如果强迫的表现达到了严重的程度,出现频率很高,大概一天中占到一个小时以上,影响了正常生活,就需要去看专业医生。如果强迫的程度和状态都达到了符合疾病诊断的标准,这时就可能不只是强迫症状,而是强迫症了。
(1)行为改变
认知行为治疗的策略如何应对强迫反应呢?首先,最容易改变的便是行为,行为上的调整。第一,规律生活作息;第二,适度身体锻炼;第三,安排娱乐活动;第四,减少信息过载,减少手机刷屏。第五,寻求家庭和社会支持。
(2)情绪调节
在疫情后的应激状态下,我们会出现一系列的情绪反应,焦虑、恐慌、悲伤、愤怒、无助、抑郁等,这些情绪偶尔出现,并不持续,并没有造成很大影响时,我们可以接纳这部分正常的情绪反应,而不是与之对抗。通过接纳正常情绪反应,我们的情绪反应会自然消退,而不是不断飙升,反而如果我们压抑和否认情绪,情绪反应会更为严重。
(3)认知调整
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疫情相关防护知识,我们有了准确的知识储备,而不是停留在过去的恐慌中。我们需要接受风险,因为风险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能地认为什么都是我负责。
(4)躯体应对
如果我们既往身体健康,检查没有发现异常,首先接纳躯体反应,适当减少对躯体症状的关注,而是关注当下,关注我们自己的呼吸,通过正念的身体扫描看看我们的躯体化症状如何加重,减轻和消退。
身体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出现心理问题也不要怕,如果无法独自解决,要及时求助,通过专业的场所和专业的方法去战胜难题。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