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为做好公卫服务项目,在绩效评价的大考中交出“硬核答卷”,可谓煞费苦心、不遗余力。然而,由于基层机构的人员在开展公卫服务入户、随访、体检等环节沟通、交流时不能针对不同的人群“精准宣教”,导致居民对项目的认可度不高、配合不积极、互动性差、知晓率低,第三方在电话回访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时对满意度和获得感同样不能令人“感冒”。
笔者在基层开展公卫服务的过程中,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健康档案的真实性是基础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中《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关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强调要遵循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地区,要注意保护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
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使用和维护,是《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的重要服务内容。对于已经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地区应保证居民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信息能汇总到电子健康档案中,保持居民健康档案资料的连续性。
每一份居民健康档案犹如高楼大厦之基础,如果在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初期,对个人基本信息的填写真实性把关不严的话后果相当严重,会直接导致居民个人基本信息真实性差、可信度不高、档案利用率低。
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健康档案,终将会成为一堆“假档”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以此为基础筛查出来的各类重点人群,终将会成为一堆“假人”经不起任何推敲;在此为基础上报的各种人群管理率,终将都会成为一堆“假数据”,危害之大不言而喻。
提高项目的知晓率是关键
目前,基本公卫服务实施十多年来,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提高项目知晓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近期笔者通过入户服务(随访)、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多种形式来看,居民对项目的知晓率仍然偏低。如何才能提高居民对公卫项目的知晓率水平呢?
在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时,可以在健身广场、集贸市场、人流密集处等采取比较灵活地方式,用居民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方式宣传基本公卫项目效果较为明显。
在开展随访或者体检的过程中,基层机构人员要恰到好处地抓住有利时机,针对不同人群的年龄以及兴趣爱好特点,采取拉家常、聊天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个体化的健康教育。
家庭医生在诊疗、上门履约服务时,特别是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计生特殊家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要不失时机向他们宣传公卫服务项目带来的好处,使他们成为公卫项目的传播使者和形象代言人。 利用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媒体,基层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发布12类基本公卫服务项目的视频内容,扩大项目的人群辐射和传播“吸粉”能力。
提升居民的满意度靠服务
只要项目宣传到位、服务到人,居民在全面了解12类基本公卫服务项目内容的基础上,再加上公卫人员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对待服务对象,为不同人群“量体裁衣”定制符合不同人群需求的服务项目,年初认真记录核实每一位服务的对象个人基本情况,做真、做细、做实服务,建立服务台账,跟踪预约服务对象如期到基层机构接受公卫服务;对确实不能按照约定日期来机构的居民一定要问明原因,基层人员一定要通过电话、微信等联系再次预约确认服务时间,再做销号处理;家医服务团队对辖区瘫痪、卧病在床、出行困难的居民携带仪器、设备、药品等送医送药服务上门。
俗话说的好:“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只要是居民能够从服务中真正受益,免费享受到公卫项目带来的健康红利,公卫人员对辖区居民的健康问题事无巨细、不厌其烦,用心为居民着想做好每一项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一定会节节攀升,对公卫人员的满意度调查又怎么会不提升?
提高居民的获得感靠互动
基层机构人员在辖区为居民长期服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和一定数量的居民建立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也会拥有一批超级忠实的“粉丝”。无论是开展公卫服务还是家医服务,通过工作会逐步加深与居民之间沟通、交流然后慢慢熟悉起来。如何做到被辖区居民广泛接受、认可,肯定要建立一种沟通的方式,不仅方便、简单、快捷,而且要及时、高效一目了然,微信圈、QQ群这都是非常有效的互动方式,也就排上了用场。大家不仅可以在群内问个早安、道个晚安,吃药了吗?测量血压、血糖了吗?今天有什么不适的症状吗?还可以互相提醒、监督、预约就诊等。在群内有人关心、处处体现关注,不失为一种提高辖区居民获得感的有益补充。
扎实做好以上四个方面,基层机构未来的公卫服务肯定会与以前有天壤之别,不信的话,你可以试一试,然后再告诉我基本公卫项目实施的效果如何?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