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疫情还会卷土重来吗?5位首席专家为你剖析
大规模疫情还会像年初那样卷土重来吗?疫情中面临过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将如何在未来进一步发挥作用?大数据对疫情防控有多重要?
这些问题成为2020中国医院院长论坛暨中国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经验交流会上各临床和公共卫生专家关注的焦点。
MED24特别集结了5位身处一线,投身抗疫的医务工作者们的回答与思考。他们中有国家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有首批抵达武汉医疗队的队长,也有身处武汉风暴中心,危重患者定点救治医院的院长。
Q:新冠还会像年初那样卷土重来吗?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 吴尊友:未来出现新冠疫情或将是常态,但不会如武汉那样严重。
“虽然近期大连、乌鲁木齐等地有疫情出现,但我们有底气可以说不会出现年初的情况。一是在湖北流出病例后,全国30个省没有一个超过2000个病例,也没有出现欧洲等地疫情泛滥情况。北京这次对疫情的应对,相比于武汉有了很大的改变,做到了精准防控,科学防治。这都让我们在未来应对疫情防控更有信心。
然而我们仍面临全球的疫情的防控压力,如果全球疫情危机没有解除,国内仍然会受到疫情的威胁,因此疫情防控常态化将是未来长期的一个话题。”
Q:疫情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首批抵汉医疗队队长、北京医院院长 王建业:最大的困难是恐惧。
“我们去的时候,对于武汉的疫情,不知道水有多深,我们是综合医院,没有专业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当时感觉吸口气可能都会把病毒吸进去。作为队长,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消除队员的恐惧心理。
我带来了8位在2003年参加抗击过非典的一线医务人员,首先组成了专门的管控团队,给大家进行培训,告诉大家手套破了怎么处理,口罩出问题了该怎么办。二是做好自查互查和督查,所有出入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都必须自查、互查后,再由管控人员督查穿戴的隔离措施是否到位。三是加大对队员的心理支持,告诉他们“只要做好防护,你听我的进去就没问题”。在最艰难的前10天,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的人员是经历过非典经历的医生、护士,然后由他们带领第二批新人进入,这些都大大消除了医务人员的恐惧心理。”
Q1:医院采取的最强力的举措是什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院长 王伟:改造发热门诊,48h建立重症病区。
在疫情暴发之初,大量病人涌入同济,挤在110平米的发热门诊中,医生的救治环境非常糟糕。于是医院决定将一栋旧楼改造成专门的发热门诊,场地从原来的110平米升级为5000平米,可以分区开展诊疗,减少了患者之间的相互接触和感染。
由于大量重症病人涌入医院造成了一床难求,同济医院将两个新建的分院区,在48小时内改造为重症救助基地,救治床位数达到了2025张,包括100张ICU床位。新院区每个房间都有独立新风系统,对传染病救治起到很好的作用,这两个园区改造也让40多家医院的援鄂医疗队有了作战的战场。
战场的铺开和及时改造,对疫情的防治和救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此次疫情暴露了我们目前存在的一些短板,如预警预报系统、物资储备、核酸检查、CT检查等。
国家卫健委以同济医院为主,成立了一个新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已在 7月20日正式动工。医学中心将围绕传染病、自然灾害、核辐射、中毒性疾病、不明原因疾病等五大方向的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复杂国际形势下可能爆发的生物战、核战争等,按照“平战结合”的模式进行管理,主要提升救治能力、科学研究、物资储备、检测能力等等。
同时,建立全国公共卫生事件大数据中心,一旦有其他疫情发生,我们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Q:如何解决疫情中的物资储备问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赵 越:建立全国物资储备网十分重要。
“物资储备问题需要的是全局观,国家应建立一个信息化管理的物质储备平台,从整体上规划和考虑物资储备的问题。
从历史来看,信息化让整个社会连接更加紧密,依托于信息技术,全国建立了非常多的平台。物资的储备同样如此,单靠各家医院是不行的,一定要在全国建立物资储备网络,不一定是一个国家整体的储备库,可以分到各省、市,但必须是在整体管控的前提下,根据整体状况来判断哪些物质需要使用,哪些物资继续储备。各家医院可以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物资储备。”
Q:大数据对疫情防控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 汪 昕:大数据助力精准施治。
“最初面对疫情暴发,我们采取的措施是封城这种机械化的、人为的防控手段。后来各区县社区开始以人防为主,逐步转化为以技防为主,大数据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大数据让我们能够精准的施治,能弄清病毒的传播的路径。在未来,互联网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国家十四五规划里,一定也会体现出精准施治相关的方法和安排。”
编辑 | 书怡
终审 | 南丁格尔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